在许多人眼中,浙江温州是民营经济的温床,是炒房客的策源地,温州人更具爱拼敢闯的冲劲儿,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里的饮食也一度红出圈。
1986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刊出一篇题为《温州的小吃夜市》的报道,详细介绍了温州五马街上出现现杀现炒、先吃后结账的新型夜市,这种景象如今虽已司空见惯,可在改革开放初期,其还属于新鲜事物,立即引起轰动效应,《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予以转载,无数吃货奔向温州去尝鲜,五马街也因此名扬海内外。
其实,五马街是条千年老街,它始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书圣王羲之曾在这一带任郡守,名门出身的他,除了痴迷书法外,还喜欢拉风之举,经常乘坐由五匹高头大马拉的坐具飞奔过市,让偏于东南一隅的温州人艳羡不已,城市建立36坊街区时,五马坊即占一席,其后来更名为五马街。
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将温州辟为通商口岸,大批国内外的商人纷至沓来,在五马街周边兴建洋房、开设商铺,涌现出众多知名商号,比如老香山、乾宁斋、元昌、葆大、徐德昌、正丰和、金三益、五味和等等。一时间,五马街成为温州城最繁华的街道,并一直延续至今。
1984年4月,温州市政府将五马街定为步行街,把小商品批发、美食夜市、旅游购物融为一体,从而开启了熙来攘往人头攒动的热闹模式。后来,五马街又几经改造,沿街店铺营造为民国风貌的外立面,街中又增添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铜塑像,其中特别醒目的是街首的五马拉车像。前三后二的枣红骏马昂首扬蹄,似是要腾云驾雾一般。
与五马街相连的还有14条小巷,尤以五马后巷最热闹,源于它是美食街。琳琅满目的小吃店令人流连忘返,天南海北的美食济济一堂,最受欢迎的还属当地美味,像温州鱼丸、猪脏粉、炒粉干、鱼饼、矮人松糕等等,每一样都勾引得游人垂涎欲滴,人们边逛边吃,嘴烫得直咧,而眼睛还在忙着搜寻下一个目标,不放过每家店铺。
五马街是火热温州的缩影,也是当地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受三年疫情和西方打压的影响,现在的五马街变得有些冷清,游客寥寥,秋凉遍地。然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仍然伟岸挺拔,铜塑的五马像一如既往的英姿飒爽,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恍若暂时蛰伏的冬虫,正等待春姑娘的爱抚,随时准备再次腾飞,让五马街再现昔日容光,让潇洒飘逸的“书圣”遗风继续引领时代潮流。
作者简介: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文中音频为作者播讲制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