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汉水人家 文/刘家胜
作者:刘家胜   2023-12-06   浏览:5228

千里汉江第一湾下的故乡棕溪,那里山峦叠嶂,江水碧蓝,山川潋滟,风光秀美,到处都是一派蓬勃生机。

一江两岸的汉水人家,日出日落,年复一年,在这沟壑纵横、阡陌峻秀中生存,在这里播种,在这里耕耘,在这里以渡口为营生,在这里经营桐油,祖祖辈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些抹不去的乡愁,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汉江两岸.jpg

岁月,沉淀着时光,流逝着芳华。一回眸,便又是一道风景,悠悠汉江千里,已不是儿时的风吹船摇,艄公拾掇扬帆准备起航,载着家乡的山货特产一路东去,流向远方。

如今的汉江变了模样,沿江建设梯级汉江电站蓄水发电,一江清水碧波荡漾,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延伸,信息网络遍及城镇乡村。如今,家乡棕溪镇又建起汉江大桥,回家的路更近了。

棕溪汉江大桥北桥头上面段家台,曾经是我们住过的地方,当我们回来时路过这里,回首过往云烟的记忆,深深触及我的心灵,路漫漫风雨五十年,我家下乡落户在此住过六七年,与我同一个生产队的小伙伴们已经离去,那一页帆影远远飘落,一种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一九六九年初春,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到农村去,我家落户蒿塔公社照耀大队,全家老少八口人,住在一队会计段先林家沟边两间茅草房,十分简陋,十分拥挤。后来生产队又安排我们俩口和八十岁爷爷另住段大奎一间屋,与妈妈和弟妹们住房间隔几十米。生产队又给我家分一亩自留地,可以种植小麦或豌豆,可以插上红苕苗秧。

这块地上面是三一六公路,坎下面是滔滔的汉江,段家台与棕溪口隔江相望,从火烧沟口到刘四沟口十几里一面山坡,几十户人家,每户人家我都去过,每道坡坡我都踏足过,每块土地我也耕耘过,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有过艰苦,有过痛楚,但也分享着集体生产生活的快乐。

上坡集体劳动给人感觉畅快,经常出工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走到一起说说笑笑,十分热闹。锄禾挖地土质疏松,干活也轻松。虽然一个劳日两三毛钱,那也是穷快活。干活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里锄草包干方法比较快,记工员按出工人数把地分成若干小块,抓阄锄禾,谁先完成谁先回家,有的图快竟然把松土盖在草面上掩耳盗铃,并没有把草根挖掉,草见潮又长出来,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骗了集体,个人获得工分。生产队长大部分时间放牧牛羊,一背篓牛粪便值两个劳动日,比出工划算。但土地没有农家肥是不行的。有时队长到地里走马观花地看看,轻描淡写地检查一下,这样混,庄稼能长得好吗?这种广阔天地里能有什么作为呢?但当时并没有在乎穷富,也不觉得累,只是心里有点苦涩,按捺不住难言的乡愁,那是一种惆怅,一种渺茫和失望。

汉江岸畔小路旁,桐油花开放,一九七一年的春天姗姗来迟,路边小树小草正在吐芽,春风吹拂,枝条飘摇,望着汉江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野鸭飞舞,鱼儿游动,小鸟飞翔,好一片青绿紫蓝白交织一起,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好似江南水乡。望着江那边耍滩口沙坝上还有几个翻斗车正在装运砂石料,再往下看,还有几条木帆船徐徐向上驶来,眺望远方,群山蜿蜒,山水浪漫汇成一幅优美曲线,呈现出一片诗意春色画面。

这时候,“木船上来了!”船太公喊叫,快去院子里找几个小伙子来帮忙拉纤。由于天旱水浅,江水浮不起,人少了上不了滩,于是我和段家几个兄弟赶忙下了河边,我们都穿着草鞋,行走利索点,我还是第一次学拉纤,纤绳套在肩膀上,匍匐地弯弯腰,一步一步吆喝着,跟着领头的船工号子,迈着坚韧不拔的步伐前行,五六个人紧凑在一起把船拉上了滩。这时,船太公给我们每人发一元钱,又让我们登上船舱,等一会儿还要上棕溪滩,还得大家齐心协力拉到棕溪渡口,两三个小时,我们拉纤上两个滩,每人挣了两元钱,相当于在生产队出工二十天的劳日工钱。

光阴划过岁月的琴弦,流水唤醒沉睡的大山,在这个生产队十几里距离生活空间,短短几年的汉水人家,给我留下深深的思念

汉江两岸2.jpg

棕溪汉江河湾是一幅永远描述不尽的心灵画卷,下乡时二十出头的年华,白天干完农活,下午饭后与队友段先记的小船划过江对岸,到棕溪街买点油盐等食品,归来时已是晚霞,看到铁道兵5846部队所在棕溪口电灯闪灼,灯火通明,而汉江北岸乡村在夜幕下,那一片荒坡和农户村庄还是黑茫茫雾沉沉的,当小船停靠在段家台河岸边,赶忙到水泉沟,挑起一担水回到家,看到妈妈和媳妇正在煤油火下缝补衣服,心情有一种莫名的焦虑,白天咋没缝?妈妈说:“白天你们忙上坡干农活,我们还要洗衣做饭,只有利用夜晚,抽空给邻居帮忙,自己有缝纫机,用起来方便,谁不互相帮衬?”。再过两个月,我们弟兄几个要参加三线建设,家里只剩爷爷和她们婆媳俩,那时更忙了,趁着没走前,到大沟梁拾掇些木柴,柴火灶是人间烟火,在农村还得延续下去。天冷了,老爷爷不能冻到,备些柴火,柴火灶柴火炉子比不上棕溪沟里的木炭耐火,过日子柴水一半家当,面面俱到,还有灯光照明干活不误时光。说起煤油灯,我们家人老几辈子用油灯照明,几千年来农村通用桐油灯过来的,这一二十年才点上煤油灯,煤油灯比桐油灯亮得多,人家城里有电灯,我们也盼着早日拉上电灯。现在正修铁路和公路,历史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很快农村还要拉水拉电,自来水也送到家里,也不再用水桶扁担挑水。逐步实现三通,农村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变化。妈妈这个愿望不久变为现实,没过几年,我们又回到棕溪镇。

汉江两岸3.jpg

五十年后,段家台路口上耸立起一座宏伟的汉江大桥,当我再次踏上这块热土时,那个原来的村庄,那我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人生驿站,还有那个汉水人家,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曾经的段家台早已旧貌换新颜,那些老人们、小伙子们、媳妇儿们已经各奔东西,散落天涯,那个“汉水人家”已变成了尘埃中的故事。曾经备受乡亲们的抚慰和关心,那些风土人情,那些亲们人的细语和容颜,那些憨厚的乡情乡音仍然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故乡的山山水水日新月异,棕溪汉江大桥近在咫尺,回故乡的路,等我们来!

作者简介:

刘家胜.jpg

刘家胜,中共党员。旬阳市棕溪镇人,蜀河中学六六级老三届,下过乡上过三线建没,曾在旬阳县棕溪区综合厂工作。现在是旬阳县太极城研究会会员。热爱文学,在各类平台发表二十余万字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