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城凤凰山路136号的“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全面展示了近一个世纪前爆发的那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暴动。展出的内容主要有八个部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惨痛的失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灰色旗号下的红色武装、毛泽东主张在秋收起义中要鲜明打出共产党的旗帜、光耀人寰的工农革命军军旗、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日子、果断的转兵会师文家市、伟大的进军——开创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词悬挂在纪念馆的序厅,让游人一下子便感受到当年火热的场景。看着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资料以及一件件烈士的遗物,我对秋收起义的重大意义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其是继南昌起义之后,共产党人再次对国民党白色恐怖坚决地说“不”,是我军党指挥枪原则的发端,并掀开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它犹如撕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令人目眩神迷。然而,激动之余,我的心情又无比沉重,因为这场战事中,我党损失了一名骁勇善战的“将星”。
1927年,国共两党分道扬镳后,革命跌入低谷,为了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屠杀,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湖南一带发动秋收起义,由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1905年,卢德铭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耕读之家,小时候上过私塾,1921年到成都读书,其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提出“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的主张。
1924年,卢德铭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二期学员,后在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一路攻城略地屡立奇功。1927年卢德铭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武昌警卫团团长,7月他带领3000余部下赶往南昌参加起义,可行至江西修水时,起义军已撤离南昌城,卢德铭部只得就地待命。根据中央指示,卢德铭麾下的官兵参加秋收暴动,成为这次起义的主力。除了这支正规军,还有手持长矛大刀的农军,合计5000余人,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
上级下达的作战方案是,3个团在不同地域同时起事,然后汇合到长沙,一举拿下这座中心城市。 9月11日,战斗首先在修水打响,然而各路人马都遭遇了巨大损失,减员严重,已无力攻打长沙。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原计划,准备南下到山区寻找立足点,但遭到一些官兵的反对。卢德铭深明大义,果断地站在毛书记一边,做通了手下人员的工作,并毅然决然地亲自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

可不幸发生了,在与敌人追兵激战时,卢德铭的胸膛被子弹贯穿,英勇牺牲,一个23岁的年青生命倒在了枫红遍地的金秋时节。毛泽东闻讯后痛哭流涕,连呼“还我卢德铭!”有人推想,如果卢德铭能够熬到1955年授衔,妥妥的应该位列元帅之列。可历史没有假设,无数先烈用热血染红了党旗,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
在井冈山反围剿的浴火里,在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上,在百团大战的抗日前线,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解放战争中,都有数不胜数像卢德铭这样的帅才、将星不幸陨落,他们无愧于元帅之衔,可他们没能笑见革命结出的硕果,这些战神才是无冕之帅。他们飒舞战袍,转身化作中秋明月,将光华洒向人间,辉映出阖家团圆的温馨画卷。
2023.10.19
作者简介: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文中音频为作者播讲制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