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母亲节征文•任登庚【正月里来是新年---纪念我的母亲】
author:任登庚   2024-05-08   click:1029

农历的冬月十二,这是母亲的生日。

每年母亲生日的清晨,我都会长久地偎在铺头,一遍又一遍地低吟:“正月里来是新年(来哎哎),是新年(呐哎嗨嗨)……”这是母亲生前会唱的唯一一首歌。实际说一首歌还不符合事实,我听母亲唱过无数次,她就只唱了这一句。我想,母亲没有文化,也许她只会这一句吧?就这一句歌,我从幼年听到成人,不变腔,不变词,使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现在我唱一遍,思念一回永远见不到的母亲,想着以前给她老人家操办生日那热闹的场景,不由得就要独自流一会儿泪水;再唱一遍,眼前又闪现一会儿母亲生前的言言行行,心态又是慢慢地趋以平和;继续唱,我倒是有些感激母亲了。

母亲,您活了九十三岁,实实在在是一个长寿老人。您默默地来到人间,又平安地离世而去。母亲,您一生勤劳,抚养儿女,为人慈祥,处事平和,健康长寿。您历经风雨,无愧于人间,留给子孙们是受用不尽的财富。母亲,你叫我们怎能忘记呵……

母亲2.jpg

一、母亲的生活规律是自觉活动

母亲离开我们时她刚好九十三岁,我们今年除服换孝,也就是说,她离别我们整整三年了。母亲,她在世九十三年啊!九十三年,她经见了多少人间世故,历尽了多少世事沧桑?她虽然没有做出什么伟业,也没有做到所谓的人间大爱,更没有什么立言,但她却把自己毕生的爱奉献给了儿女们,奉献给了生养她的土地。母亲啊……

三年来,我常常扪心自问:人,难道硬是要离开母亲才能感到母爱的伟大吗?

我们老家在偏远的张坪乡田山村,哪里落后、偏僻,劳动强度比较大。后来我搬到县城家属楼住在六楼,做饭用的是煤气,洗衣服有洗衣机,本来干啥活母亲不动手是能得过的。但是母亲喜欢活动,一直要自己做饭、洗衣、做针线活。我们不在家时,她经常一个人到市场去买菜,有时还到街上的餐馆买小吃。

母亲身体健康给我们省了不少事,有时我们有事外出几天,也不需请人照顾,只留下她一人便可自理生活。亲戚朋友和邻居们都经常说母亲是一个福老,我叔父却在肯定这些说法以外还向别人说这是我们后人前世积下的阴德。我认为叔父没有说错,母亲如果没有好的身体,那我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

母亲这么好的身体并不是来源于学习外界的养生常识,而是靠自己几十年养成自觉活动的习惯而得。在老家时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一天的生活并不是多么紧凑,相对来说自由的时间比较多。我自小就记得,母亲每天起床前习惯在床上坐一会儿。在夏天一般坐不上多长时间,可是一到寒冷的冬天,她一早在床上要坐到半个小时以上。有时觉得一个人无聊了,她就哼着唱:“正月里来是新年(来哎哎哎),是新年(呐——哎嗨嗨)……”唱到这里就再也没有第二句了。倘有女客人和她搭铺时,就在晚上和人家谈家常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披着上衣,坐在床上继续谈。这时就没有什么时间限制了,一直要说到尽兴方才下床。

我们在农村时家里比较贫困,买不起电壶,因而母亲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烧一茶壶热水供一家人洗脸。父亲有喝茶的习惯,母亲就在大家都洗过脸之后重新烧一壶开水,让父亲自己泡一杯茶喝。她不信奉三从四德,从来没有像其他妻子那样经常给丈夫沏茶端饭。在我的记忆里,只有过年时母亲才给我父亲泡茶,来客人了她给大家端饭时能给父亲捎上一碗。在母亲的思想意识中,人在世上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谁伺候谁,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 

老家是一个七十多户人家的大院子,由于旧社会各家支脉后代都把房盖在自己的所属地内,这样长期下来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东头、中院、西头三大块。院子呈正方形,从东头到西头大约有一里多路。我们住在中院,母亲早上趁我父亲喝茶的空间总爱独自出去转一转,从东头到西头随便走上两个来回,然后回家。她这样走也没有什么目的性,更谈不上什么有意识的锻炼了。几十年时间天天如此,即使是下雨也不间断。她说早上不出去转一转整天眼睛困得睁不开,身子也乏不过,走动走动从在到晚身子都是轻快的。

母亲不是只注重自己的身体保养,她还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在母亲看来:做饭挑水这些活路是家庭妇女应该做的,这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老家时全院子人都在中院的一个水泉里吃水,水泉离我家大约有两百多米远。这么远的距离要挑一担水回去,其劳动的强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活虽然苦,但母亲却从来不叫父亲操劳,也很少使唤我的哥姐们去。天晴下雨她都是自己亲力作为,从来没有发过什么怨言。

母亲做家务活很有耐性,她每天一早把做饭、喂猪这些活忙过之后,也不安排别人干啥,就独自挎着笼子上坡去寻猪草。我们院子户数多,家家喂猪,近处的猪草不等长起来就被拔完了,母亲只好到很远的坡上去才能寻到。她经常寻一笼猪草回来时天就快黑了,到家之后赶忙做饭,接着喂猪,再是给大家烧洗脚水。她在农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地生活着,从不改变,也没有厌烦过。

母亲做针线活相当认真,特别是在针脚方面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固执的地步。在老家居住时,有一年我远嫁的姐姐给她做了一双布鞋,请人捎回去时天已经黑了。母亲当时在灯下看了以后很高兴,直劲地夸说鞋子的颜色好,布料也好。可是在第二天又翻来覆去地看了看就埋怨开了,她说有几个针脚大小不均匀,扭来扯去不好看,于是又把鞋帮全部拆掉重新再上了一遍。就这样她还觉得不过意,后来在见了我姐姐的面时还嚷了几回,说她当女子的给老娘做鞋粗心大意,不认真,鞋底有几个地方针脚特别大。当时姐姐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们也哭笑不得,大家一再拦挡,但她总是不听,非要把该嚷的话说完才罢。

从那以后姐姐再也不敢给母亲做针线一类的活路了,所以一直到她去世,每年冬季穿得棉袄都是自己做。为这事我姑姑有时也说她过于认真,她听则听之,却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好,还说自己做的棉袄装得棉花多,穿上暖和。然而人不服老不行,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冬季,那一天把棉袄做好以后,当检查时发现几个针脚大了一点,就把刚做好的新衣拆了又重做,并且一边做还一边自言自语:“到底是人老了,眼睛不听使唤了。过去做衣服从来就没有返过工,现在做一件袄子能错五六针,唉……”拆着拆着她又哼起了“正月里来是新年……”

母亲爱上街,到了九十多岁仍然坚持不断。开始我们还拦挡她,她总会找一些借口为自己开脱。以后时间长了我们都有个人的事,也没办法寸步不离地守着她,于是她就趁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到街上和一些老年妇女谈家常,有时回家还捎带买一些零食给我们吃。当我们劝她时,她总是笑着回答:“不要紧,我小心着呢,走在路边人行道上,车子撞不上。”久而久之,我们也没有办法,只好顺着她去。这样,她高兴,逢人就夸我们是孝子。

古人说:“顺其父母,呼为大孝。”我觉得,老人在家,只要自己觉得顺心为好,没有必要管着她整天守在家里。母亲开脱、大量,使我真正懂得了何为孝!

二、母亲的生活意念就是要善是待自己

母亲在家生活方面很随和,不多么讲究,也不爱打扮,但她有一个不改变的习惯就是从来不用冷水洗脸。她说冷水洗脸伤皮肤,肌肉有些僵巴巴的,不爽快。热水洗脸过后皮肤活泛,一天都觉得精神好。她洗脸不同于常人,水要略有些烫手的温度,先是把手洗净,然后用热毛巾在额头上慢慢地揉搓。当毛巾刚好盖住脸能露出眼睛时,她就捂住不动了,眼睛直望着墙壁,不知在想些什么,一直到毛巾冷了才罢。这样把脸反复揉搓三四次,最后搽干,天天如此,从春到冬,从没改变。直到将要离世时,她脸上的皮肤还有些弹性,不像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肤色。

母亲在农村时吃饭一般不确定什么时间,也不择食,啥时饿了啥时吃,想吃什么做什么,这也是因为那时没有钟表和生活贫困所致。到了县城以后,她每天吃饭都要看一看钟表,一天三顿饭基本上是按照早八点,中午十一点,下午五点左右来安排的。在任何情况下,她在睡觉前是不吃饭的。我记得,母亲吃饭一直很简单,不需要多少菜,认为只要可口为好。她在年轻时从不喝烧酒,但爱喝甜酒,最爱吃的是猪蹄和猪头肉。到了老年以后,能喝一点烧酒,有时还趁我们不在家时抽烟,她说自己急得慌,这时抽一支烟能解闷。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在生活中有四个方面没有变过。第一个是尽力调剂好家里人的生活。在家里如果有谁提说要吃什么,她就一定会想办法弄到,有时自家没有东西了,她就是到别家去借也要满足家里人的口味;母亲的第二个生活习惯是吃饭口味重,爱吃酸辣味。在农村时,我们家里常年饭食的搭配除开青菜以外,就是豆腐乳和豆酱一类含辣味比较重的菜。母亲从来不喝新茶,她说新茶有烧性,看起来没颜色,没味道,并且喝了爱发火眼病。陈茶是凉性,看起来有红色,到嘴里有口味;母亲的第三个生活习惯是炒菜时盐加得重,同样的菜,她用盐要比别人家多一倍。她经常说:盐是调和之王,炒菜时其他的调料再加得多,如果没有盐那还是没味道。因此,我们家人吃菜和别人是合不来的,人家都嫌盐加得重;母亲生活的第四个喜好就是喝糖。她从年轻直至最后对白糖的爱好兴趣从未减过,有时就是临睡之前也要喝一茶缸。

到城里居住以后,每天早上一杯糖茶已经成了母亲从不改的习惯。也许正因为糖茶含有长寿养分的缘故,母亲从年轻到老一直很少害病。我小时记得她有头痛的毛病,因我父亲是医生,就经常用一些单方给她医治。母亲头疼病按照父亲说的方法治理,也不服药,只是用鲜猪肉加辛夷熬着喝就好。遇到夏天发火眼了,她就用猪心肺加绿豆熬烂,再加一些白糖,这样一般一次就吃好了。

母亲一生没有住过医院,即使有了小病,也只是我们到药店买一点药,服了很快就好。直到八十多岁,她在我们的六楼窗口还能认清街上的人。有一次我正在客厅看电视,母亲从窗口拧转身给我说:“你大哥来了。”我问她听谁说的,她说从窗口看见的。我感到好笑,认为她是想大哥了,也就没在意。不一会儿大哥真的进门了,我这才知道母亲眼力是如此的好,当时感到特别欣慰!

我感到高兴的是母亲年轻时虽然吃了苦,但在年老时在家不愁吃穿,也心闲,她自己觉得很享福。我记得有几次她当我舅父谈家常时就说,现在在家随其所愿,早上吃过早点以后,在屋里随便转几圈,就开始小酣一个多小时,中午吃过饭以后又睡一会儿,到了晚上七点以前就早早地睡了。她经常半夜醒来爬在窗子上看一会儿街上的车来车往,第二天又早早地起床,给我们生炉子,烧开水,这些已经成了她喜欢的锻炼活动。舅父也很高兴,他当我们说:这是你们娃子们前世积修下了福分,现在老人家幸福,你们以后一定会荣华富贵。

人常说:老人的口是金口。我们有老人经常说好,生活自然如意。只此,我永远感激母亲!

三、母亲的好人缘来源于自己的心态

母亲生性刚直,为人处事是心里想啥说啥,从不藏话。这些脾性使有些人看不惯,说她装不住话。父亲在世时也经常说她,但她却从来都当做过耳之风。

母亲.jpg

她一生养了我们姐妹六个,五儿一女,可真受尽了罪。她对每一个儿女的看法是持变化观点的,如果一时喜欢哪一个娃子时,就会逢人对人说:“我的这些娃子都好,但最孝顺的就只有那一个娃。”她这样说,也不管其他儿女们的感受。当一时看不惯哪个后人的行为时,那对不起,尽管是当面也好,背后也好,她就直接说那一个娃子是忤逆子。假如再过一段时间,她经常谈嫌的“忤逆子”在某种场合做出了使其满意的事情以后,她马上就会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为娃子“解脱”:“其实,我那个娃子并不忤逆。小娃子嘛,就是那样,哪里有个牛儿不顶母的呢?”

母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刚直性子,所以在她身上就不存在歪心眼。住老家的几十年,她在我们大院子里从来没有扯过是非,别人有什么是非话也很少当她谈,说实确一点是不敢当她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些是非话如果向我的母亲谈论以后,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公开,那样一定会弄得自己不得下台。基于此,都说我母亲没有歪心眼,不扯是非,因而她在我们大院子的名声一直很好。

一个人如果没有歪心眼就一定很少生气,不生气的人一定心态好,心态好的人身体自然就好,这大概就是母亲长寿的主要原因。母亲心态好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受气的事情,可贵的是生气之后特别注重自我安慰。她的心态调节之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顾全大局方面做得使人佩服。

有一次下雨天,她在火炉边为家务事正与我父亲拌嘴,当时把她气得眼泪长流,这时公社卫生院的刘医生来了。由于刘医生和父亲是同行,这是常来也是必须要招呼的客人。刘医生一进门见母亲正在流泪,当下也感觉来得不是时候,于是只好自嘲似地说:“哟,我来的不是时候,任医生的娘子正在哭呢!”

母亲当时马上面转笑容,擦了擦眼泪,立起身来招呼道:“死不了的刘医生,你来了。我哪里是哭,刚才眼睛被烟熏了呢。你坐,我去做饭。”

那天,母亲炒菜,还使唤父亲给热酒。刘医生一点也没有看出她刚才与我父亲闹过不愉快,在桌子上直劲地向父亲夸我母亲贤惠。

母亲不仅是对外人态度转变的快,而且在自身的悲痛面前也能很快做到自我安慰,不被击倒。她没有文化,历来信奉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世上任何事情都是造下的”,这是母亲经常安慰自己的话。

我二哥另居以后,与我们只隔一个院坝,大约有五十米远。有一天晚上我二哥的女子突发疾病,奄奄一息。因我们家离医院很远,父亲又不在家,一时无法医治。母亲当时抱着孩子,一直泪水长流,到了后半夜她实在坚持不住了,我们都劝她回家休息。就在回家这几十米远的距离内,她马上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当回家进门时,她长长地叹了两口气,继而面带笑容说:“前几年来了一个算命的先生真神,他说你二哥命里造下没有女子。真的,这个女子恐怕抬举不成。唉,造下的!”尽管后来已经请医生把女子治好了,但母亲那急快转变的心情却使我们一直不能忘记。

母亲忘记悲痛快,这并不是她无情,她在对待后人方面却是情长的,也是公道的。她在我的哥哥家里也呆过,不过在我跟前居多。她在这一个儿子家里生活心却操在另外的儿女身上,我们在老家时如果做一顿好饭,她必定要喊上哥嫂门来吃。对于几个孙子从来不分你我,她在谁家,孙子就跟到谁家,到亲戚朋友家去也是一样。

母亲一直跟着我住,她经常安排叫我给亲戚送礼。我们家在山区,我初出社会时挣不来钱,但母亲不管这些,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该叫到谁家去送礼的照样安排不误,以致于旁人看起来她在谁家,谁就加重了负担。

母亲生活很节俭,对于穿衣从来不计较贵贱。但她却爱热闹,喜欢红色的衣服,也爱后人给她安排做生日。我搬到县城居住以后,几个哥哥离我家比较远,平常就是一年四季不来看她,她也不念想。但若在生日这一天有哪一个不来,那是要捎信找麻达的。对于经常不见的几个儿子,她嚷起来也很有艺术,爱用比例子的方法,说一些前朝古代哪一些后人不孝,以至于最后没有得到好下场等等。她这样说,后人就是想找一些客观原因也很难给她解释清。而她,在嚷过后人之后也不管你记不记的,把自己说过的话很快就会忘记。

母亲活到九十三岁真算长寿了。尽管她自己也总结不出其中的奥妙,但我觉得,性格刚直,活动锻炼,随心生活,良好心态,这就是她保养身体的秘诀!

农村人常说:“家里有个老,是个宝。”这话尤其在提倡养老尽孝的今天更为适用!母亲健在,当我在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回家见到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用她那几十年来的坎坷经历和自己相比,满腔的愁云很快就会散去。在家里有了烦心的事情时,一看到母亲那满头的黑发,就想起了她常说的“心烦早白发”。想到如果自己长期这样,老人的头发没白我却满头白发,那成什么样子了呵!这一想,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只感到一个人只要多活几年比啥都好。

现在母亲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我依旧感到她在我的心里是永生的!我一想到母亲,就觉得她的人生是伟大的。她不但是我的生活榜样,还给我留下了奋斗的精神支柱,前进的勇气和希望,特别实惠的是实实在在的长寿秘诀!

“正月里来是新年(来哎哎),是新年(呐哎嗨嗨)……”这是母亲的欢喜,这是母亲的歌,我一生都不会忘记,要永远唱下去……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写于太极城

作者简介:

1-2306301A35YJ.jpg

任登庚,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出生于1960年11月,家住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人文学会会员,旬阳市老促学会会员,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
   1978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代理教师、大队会计、信用社信贷员。1984年任副乡长,从此在乡镇历任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期间参加党校在职函授学习两年,离职在党校学习一年,在职参加《清明》《希望》小说函授学习两年。回县级单位工作后,历任正科级纪检组长、副局长、四级调研员。平时爱好文学,公开出版三部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变迁》。

本期编辑:刘萧姣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