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沉寂的朋友圈 文/张利平
author:张利平   2024-05-17   click:731

上周日回老家准备在手机上给父母做养老保险及老龄补贴年检。我到家门口还未坐下喘一口气,母亲就急忙到屋里取出她的智能手机让我给她看看,她说前几天手机提示微信垃圾太多,她在清理垃圾时不小心把微信卸载了,虽然后来自己又摸索着重新安装上了微信,但是发不了语音、不能和别人视频了。我接过手机仔细一看,原来是微信使用麦克风和摄像头的功能权限没有打开,于是我重新进行了设置,又重启了微信,一切功能正常了,母亲高兴的接过手机马上邀请我女儿和她视频聊天,不一会儿,我就听到她们婆孙俩谝的不亦乐乎。

以前有好多次母亲给我打电话,经常是说她手机出什么毛病了,不是微信用不成了,就是抖音上关注的什么小视频找不到了,要么就是手机无信号了,由于我对智能手机也玩的不太精通,远程更是不好诊断她的手机到底出了什么毛病,于是我就让母亲找村上的年轻人给看看,母亲一般很无奈的说,现在村上找到一位年轻人太难了,村上留守的大多是与她年龄相当的老年人,只有离我家一公里之外的邻村有我村一个嫁过去的小媳妇。她在邻村的香菇场上班,每次母亲手机出故障,都是等到晚上那个小媳妇下班后,母亲打着手电到其家中请她给处理。时间长了,母亲说她都不好意思再麻烦人家了。多少次当母亲询问我手机毛病,我说不清时也只好让母亲再去找那个小媳妇,母亲很无奈,倒是听说那个小媳妇很热情,看在母亲是她娘家人的脸上每次总热情接待,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给母亲处理手机故障。

母亲的智能手机是外甥女送给的,是外甥女的旧手机。我们说给母亲买个新智能手机,她不肯,说旧手机玩坏了不心痛,新手机几千块钱呢,玩坏了划不来,我们只好作罢。故而,她的旧手机经常出故障,她也只好经常向我们讨教如何排除故障。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打电话给我女儿和我两个妹妹的,打给我的时候少,一般嫌我脾气不好,经常嫌她啰嗦,惹她不高兴。我让她不要整天看手机,注意让眼睛休息休息,她却说看惯了,不看急的慌,农村没有多少人,窜门子都没有地方去,唯有手机是她最忠实的伙伴。

每天早上不到六点,母亲就会在家庭群里发一些祝福之类的小视频,也不知她是从哪儿下载的或转发的。我一般手机开机时间定在早上六点半,每次开机后,就收到微信提示音,我就知道是母亲又发微信了,我也就知道母亲已经起床,正在玩手机呢,她一切安好。如果哪一天没有听到微信提示音,我就打开手机监控,看看老家院子里是否有什么异常,是不是母亲或父亲病了。当排除异常之后才能安心去上班。母亲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一部旧手机就是她的全部,她爱热闹,可农村冷清;我说把她和父亲接到城里生活,他们又不肯来。她只有从抖音、微信中找些乐子,以渡过寂寞的晚年时光。

那次我给母亲将手机微信功能恢复好后,她竟让我教她发朋友圈,我问她有多少微信好友,她说有三十多个哩,我哑然失笑,我说我有七百多个微信好友,现在都很少发朋友圈了,你发啥朋友圈呢?谁看呢?不嫌人笑话?说得母亲一脸茫然,她喃喃的说,自娱自乐,别人不看自己看,在乎别人干啥?说得我竟无言以对。

想想母亲对朋友圈的关注和期待,再看看自己的朋友圈,确实已经一年多没有更新了。开始玩微信的时候,我也喜欢发一些风景照;发一些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发一些自编的关于扶贫工作的打油诗;转发一些心灵鸡汤;有时还转发一些自认为很励志的文章,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看,查找都有谁给我留言,然后秒回;数数有多少人点赞,看点赞数是否超过上次发的动态。几年之后,慢慢的我也不太发朋友圈了,有时想想,发多了也没啥意思。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不同,人与人在精神层面是不相通的。有时你认为很伤痛的事,别人可能认为你矫情;有时你认为很高兴的事,别人可能认为你浅薄;有时你认为很励志的心灵鸡汤,别人可能认为你无病呻吟,其实人生就像喝水,冷暖自知;就像过河,悲喜自渡。要想别人与你共情是很难的,这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隐身的缘故。其实,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级论,人在满足吃饱穿暖的生理需求之后,依次寻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才是自我实现需求。简言之,人在完成自身喜欢并愿意完成的事情后,会感觉到最大的满足感,发朋友圈说白了就是刷存在感,也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自我愉悦的方式。如此说来,发不发朋友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和爱好。再说发朋友圈并未打扰别人的生活,只是别像从前的我一样太在乎别人的关注就好,否则有时会令人失望,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有时想想,作为中年人,其实被别人打扰也是一种幸福,亲人打扰你说明他们在乎你,依靠你,也让你时刻明白自己的责任,让自己不敢懈怠,因为父母要靠我们养老,子女要靠我们呵护长大,谁都可以躺平,而我们不行!人生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心累的时候,发发朋友圈宣泄宣泄也未尝不可!

“不要提前焦虑,也不要预知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日落归山海,山海藏深意。回头看看你已经不知不觉挺过了很多磨难,练出了一边崩溃一边自愈的你。该经历不该经历的都已经经历了,该忍受的不该忍受的都已经吞下了,天大的事情,顺其自然,也不过如此。”这段话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想想我们谁又不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呢?今天我就将这段话转发到朋友圈与大家共勉!只是不知这条动态能获得几个赞?

书于2024年1月18日

作者简介:

张利平照片.jpg

张利平,男,陕西商州人,生于1971年,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闲暇喜欢阅读写作。

本期编辑:郝晓东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