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顺治帝因爱妃董鄂病死而看破红尘,最后到五台山皈依佛门,而在河南民权县一带却流传着顺治在白云禅寺落发为僧的说法。民权县古称葵丘,清朝时为考城县,1928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取“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为其更名,境内有葵丘会盟台遗址、庄周故里、秋水湖、龙泽湖以及白云禅寺等许多人文和自然景观。
白云禅寺始建于唐代,金、元时期遭毁,明代重修,清康熙年间更是在佛定大和尚的主持下得以彻底的修缮和扩建,其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河南四大名寺。据说,顺治在白云禅寺煮粥时还将大铁锅打破了,而康熙帝也数次来此寻父,并留下多处与他有关的遗迹。
白云禅寺内保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养心殿、禅堂等清代建筑,而在大雄宝殿的后墙上刻着康熙帝的御笔“朲寘”二字,意为殿堂上要保持安静,寺僧要严守戒规。他还为寺庙写下:當、堂、常、赏四个大字。它们的上半部都是“尚”,因为顺治在此为僧,和尚应该高高在上,并且康熙指示当地官府要保障好白云禅寺的耕田、殿堂、衣物和钱财供给。
可惜“四尚碑”毁于wén革,现在的石碑为复制品,而其旁边则是镇寺之宝“铁锅槐”。一口直径两米半的大铁锅四分五裂为多块碎片,它的中央竟然长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这口铁锅正是顺治当年打碎的那只大粥锅,因其被弃置于地,一棵槐树苗正好从中窜出来,慢慢长成极具佛性的大树,槐树中间有个形似观音的树苞,且她的胸间还有个佛字。
有专家认为,顺治帝虽有出家的意愿,但最终没能剃度,因此所有与他出世相关的传说都不实,但白云禅寺的确不同凡响。其大雄宝殿上雕有龙脊,而通往旁边小院的侧门上也饰有龙纹,它们都说明该寺院与皇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地百姓更是对皇帝在此出家的说法深信不疑,所以这里的香火极盛。
我和爱人去参观时,看到寺内充满烧香的信众,他们见殿就跪拜,见佛即焚香,整个寺院里弥漫着浓烈的香烛味儿。其中既有举步维艰的老者,也有二三十岁的小青年,甚至还有懵懂的孩子,他们跟随大人一起磕头燃香,稚嫩的小脸上蒙着厚重的虔诚之意。我注意到,香客以年青人居多,他们娴熟地将香举过头顶,分别向四个方向鞠躬朝拜,嘴里还念念有词,好像要将所有尘世间的不顺,都诉与诸佛听。
常言道心诚则灵,也许香客们的虔敬之心能打动佛祖,最终帮他们脱困解忧,或许他们来此只是为寻觅一份心灵的慰藉罢了。人无信则枉,没有信仰就会迷失方向,就会无所顾忌,不论人们来白云禅寺烧香是出于何种目的,只要虔诚地满怀期待,生活就不会被涂鸦为炼狱,希望便能化作“铁锅槐”枝头上的绿叶,随风轻舞,逐月安眠。
2024.5.12
作者简介: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文中音频为作者播讲制作。
本期编辑:肖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