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我的往事(64):进宣传队 文/李康平
author:李康平   2024-05-21   click:785

53团文艺宣传队当时在整个铁道兵部队都是赫赫有名的,队里聚集了一批相当专业的文艺人才。能到这样一个准专业文艺团队来接受艺术的启蒙和熏陶,是我意想不到的。

宣传队照片.png

团宣传队是在安康五里铺团部旁边的营房里,和我一起来的还有一个73年的山东籍新兵梅立军。到了宣传队见到了一批在新兵训练时观看过演出的心目中的“明星”“大神”:表演口技的湖南兵黄德才,笛子独奏的四川兵周秀培,琵琶独奏的浙江兵吴耀,总演高大上的英雄人物的广东兵解向林和总演反派人物的福建兵吴锦泉,唯一会翻空心跟斗的广东兵沈雄瑞,什么乐器都能来两下的湖南兵刘永昌,最最引人注目的还是6个英姿潇洒美丽动人的女战士张英、包建瑛等。张英还是我陕西安康老乡,我知道她父亲是安康军分区首长,我父亲当年在安康行署,算起来我们还是世交。当然还有挑选我来宣传队的高队长,他好像并不会什么乐器,也从不上台演出,但他的文艺功底厚实,组织能力很强,替宣传队把握文艺方向,指导节目排练,是宣传队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

宣传队补充我和小梅两个新兵,并不是我们有什么文艺特长,而是有意培养我们。老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部队总是要用新兵换老兵。高队长要求我跟刘永昌学习拉小提琴,刘永昌是拉中提琴的,小梅跟沈雄瑞学小号。因为宣传队要求大家都是多面手,乐队的要求也能上台表演,表演的要求能说能唱。

我和小梅练乐器之外,还天天站在团部旁边的稻田埂上面对稻田吊嗓子。记得吊嗓子唱的歌是《党的阳光照耀着祖国》,头两句歌词是:“莽莽昆仑冰雪消融,滔滔江河流向海洋。”第一句曲子是53|6·5|31 23|1 -|1,第二句“江”字“哆”要比第一句最后“哆”音高8度。吊嗓子吊的就是高音,可是我的音带已经经过发育变声期,不再是流水中学宣传队时那个清亮的童音了,很难唱上去这个高音“哆”,那也要练,可想而知当时那个唱不上去的“哆”有多难听。

学小提琴要学成需要童子功,从五六岁开始学,也未必能成为专业演奏员。对我这个年纪来说,新学习一门乐器已经不是一件容易事了。现在的孩子业余时间父母给报各种艺术班,从小进行艺术培养。我们小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培训班,我曾经想学二胡跟父亲要买一把二胡,父亲不喜欢,便也不允许孩子喜欢。大人嫌烦,就将孩子的兴趣爱好无情扼杀。我不是在指责父母,还是因为那个时代使然。

在宣传队只待了两三个月,也没有演出任务。到了1973年的10月,部队接到命令要移防河北。去河北什么地方,去干什么?移防时我们都一无所知,因为属于军事秘密。宣传队是随着团政治处一道坐军列移防的,火车到了北京密云县,到新的驻地就不通火车了,我们背着背包绕密云水库走了两天,才走到我们团新的驻地河北省滦平县虎什哈,这时我们才知道部队移防来是修建河北沙河至内蒙通辽的沙通铁路。

沙通铁路现在已经改名叫京通铁路。当年铁道兵部队先后调集的8、9、11、13、14师和舟桥团、机械团及工程通信营担任施工,11师部驻扎在河北承德地区滦平县城,往北京方向数, 51团、52团、53团、55团依次排开(宣传队战友对上文补正说54团当时也不在安康,更没来河北,而一直在福建)。全线当地政府动员民工配属部队施工,最高时施工人数达到20余万人。

沙通铁路建设大会战已经打响,宣传队也面临着新任务。

作者简介:

 李康平老师.jpg

李康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从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2月从旬阳县城关镇入伍,在铁道兵11师53团历任战士、文书、班长等,1976年退伍在安康铁路分局工作。调铁道部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铁道部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铁道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铁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退休。

本期编辑:刘萧姣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