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在旬阳县(那时还未撤县设市)残联实习,由此知晓了隔壁旬阳一小的位置。时光如白驹过隙,2025年4月22日,阳光轻柔洒落,我怀揣着激动与期待,踏上了回到家乡旬阳市第一小学的路。我受邀为师生们带来一场以“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成为这场知识盛宴的分享者,带着相互学习的谦卑心态,期待用亲身经历为大家带来心灵的洗礼。
走进旬阳市第一小学院内,一棵历经500余年风雨沧桑的古柏映入眼帘。它枝叶繁茂,宛如一位沉稳而睿智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古柏的每一寸树皮、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诉说着学校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始建于乾隆年间,古柏见证了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每一步发展历程。它一直枝繁叶茂,象征着学校始终散发着勃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育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
古柏身旁,有一棵石榴树。枝干挺拔,枝叶翠绿,成熟季节,红彤彤的石榴挂满枝头,宛如一个个红灯笼,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石榴象征着红红火火,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则象征着团结和力量,这正契合了旬阳市第一小学的校园文化。在这里,师生们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共同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无论是教师们的教学研讨,还是学生们的学习交流,都充满了团结协作的氛围。这种团结的力量,让学校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从容不迫,勇往直前,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与古柏、石榴树相伴的,还有一株凌霄藤。它顺着古柏攀爬而上,开出鲜艳的花朵,宛如一条绚丽多彩的花带,缠绕在古柏的枝干上。凌霄藤的花朵色彩鲜艳夺目,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它象征着学校不断创新实践的光彩,也象征着一小学子在学校的教育下不断攀升,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耀眼成绩。学校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如同凌霄藤一般,不断向上攀登,追求卓越。他们在学校的培养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绽放光彩,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凌霄花的开放鲜艳夺目,正如学校素质教育和活动开展的成果。学校注重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从文艺汇演到体育竞赛,从科技创新到社会实践,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挥洒汗水,展现风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们在活动中茁壮成长,如同凌霄花一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光彩。
古柏、石榴与凌霄,这三株植物在旬阳市第一小学院内相依相伴,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成为了学校独特的精神象征。古柏的坚韧与稳健,石榴的团结与力量,凌霄的创新与奋进,这些品质深深融入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之中。它们激励着每一位一小学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努力拼搏,奋勇前行。
我与这所学校的缘分,源于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赵锋。他读过我的长篇自传体励志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被书中内容深深打动。恰逢学校举办第三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作家进校园”活动,学校领导了解我的事迹后,便盛情邀请我回到这里,与师生们分享读书与成长的故事,一个关于坚韧、不屈与梦想的故事。
清晨六点多,接我的湛老师来到了我工作的兴安西路——安康市图书馆。湛老师和我一样,都是铜钱关镇人,而且他和我初中时代的罗怀波校长,以及湛瑜、肖斌、杨在胜、牟利锐、陈尚友等一批铜钱关镇初级中学的老师都相熟。一路上,我们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谈论着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欢声笑语回荡在车厢里。然而,道路有些拥堵,等我们到达旬阳市第一小学时,已经八点了。
但令我感动不已的是,以阮嗣钵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早已在校门口等候。在车快到学校之前,因学生上学期间有交通管制,细心的阮校长特意叮嘱湛老师:“王老师腿不方便,你跟交警说明这是学校接来演讲的作家,特殊情况请他们通融一下。”听到这番话,我和湛老师都被深深触动,湛老师更是不住地称赞阮校长心细如发。这份关怀,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在学校食堂用过早餐后,我来到了活动现场。只见师生们早已整齐地坐成方阵,现场分为台阶上方和台阶下面这两个场地,而我的讲台就在上完台阶的跟前,前后都有师生方阵,在讲台上方悬挂着“与作家同行,赴阅读之约——旬阳市第一小学第三届读书节之‘作家进校园’活动”的条幅,仪式感十足。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对这次活动的重视,也看到了师生们眼中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我在心里感慨:“还是咱旬阳的仪式感强呀!”
我自幼命运多舛,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贫寒如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我从未被打倒,反而以文字为剑,在生活的荆棘中艰难地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我的自传体长篇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有幸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和中国高校精品图书,还被省作协评为了陕西省十大年度文学作品奖。这本书用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了我的人生历程,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勇敢地直面困境、追逐梦想,书中的多个内容节选还被选入学生期末考题。
讲座中,我用最质朴的语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出身贫寒且身患残疾的我,对知识的渴望就像黑暗中的明灯,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为了借阅一本书,我常常翻山越岭,走过漫长而崎岖的山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彻夜苦读,同时还要兼顾打工和学业。我用自己非凡的毅力,生动地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我动情地说道:“正是这些在黑暗中与书为伴的岁月,让知识成为我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积极围绕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话题踊跃向我提问。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颗求知的种子。我耐心地倾听着每一个问题,并用温和的话语和自己的经验见解一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掌声此起彼伏。许多学生感慨地说:“王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坚持读书,就能找到希望。”
作为旬阳市第一小学第三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作家进校园”活动,以文学之光点亮童心,以书香浸润校园为主题,旨在为孩子们播撒下热爱阅读的种子,传递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
活动结束后的休息时间里,校园里依旧热闹非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热情地围过来和我交流,一位金寨籍的老乡冯红丽老师还送了我一盒新茶。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喝新茶,那淡淡的茶香仿佛也融入了这份温暖与情谊,让我心里暖烘烘的。这时,旬阳职中接我的负责人来到了一小的门口,大家热情地为我送行。那一刻,我似乎是依依不舍,也是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校园。
之后,我看到向校长做的视频号上,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针对我的演讲内容,热烈地谈感受、意义以及对我的祝福语等,我的心情再次被这份热情点燃。我与旬阳一小的这次结缘,仿佛种下了一颗深情的种子,我相信,在未来的时光里,它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这次走进旬阳市第一小学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阅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讲座,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我想对每一个孩子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好的伙伴。无论你们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要放弃读书,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阅读可以让你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我相信,在这片充满书香的校园里,孩子们会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用阅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寻找属于我们的那片璀璨星空!
作者简介:
王庭德,男,1981年出生,旬阳市人,安康市图书馆馆员。旬阳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安康市自强不息好青年,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安康市电化教育馆“互联网+德育”宣讲员,陕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陕西好人,省作协会员、省残疾人优秀作家。他家境贫寒,幼时的一场高烧,使之成为肌无力侏儒患者。先后在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发表稿件2100多篇300多万字,数十次被汉滨、旬阳等宣传部门授予“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他的自传体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深受读者欢迎,现已累计15次印刷发行并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2020年,首部诗集《心灵的灯盏》获得出版。迄今已受邀请走进西交大附中、西安高新区、安康市人大和政府等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做励志讲座近千场次;他的自强事迹多次入选中小学生期末考题,长期被中省市主流媒体报道,被观众誉为“励志哥”。
本期编辑:刘萧娇
责任编辑:肖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