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地区农村,特别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土家山寨,吊脚楼民居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高山修建全木结构的吊脚楼,平坝地带多建土木结构、冬暖夏凉的土墙房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吊脚楼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该县举办了吊脚楼摄影专题展,用影像定格不少有民俗研究价值的吊脚楼民居建筑。
巴蜀地区的吊脚楼多建在依山傍水的山麓,依山取势,廊柱悬空,多用竹片夹墙,粉刷石灰,别具一格。石柱县河嘴乡湾底院子谭氏民居,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木楼墙上贴的清代《京报》,经复旦大学专家揭裱修复,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京报》为清代报纸,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发行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和“黄皮京报”。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内容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明代邸报的余绪,在官吏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不经意间的民间报纸糊墙民俗,糊出国宝级文物,令人惊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山区农村喜欢用旧报纸糊墙,特别是寝室,木板壁墙上、天花楼板糊上旧报纸,把居室装修得亮堂堂,再配上几幅年画或电影明星画报,木格窗户糊上纯白的白纸,整个屋子飘逸着温馨。
物质匮乏年代,报纸糊墙一般的村民还不能实现,乡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老师才有条件。记得第一次看见报纸糊墙,是从斑鸠崖村小升到龙河上游的官田小学读书时,学校位于乡场上场口,由文庙改建,班主任老师姓谭,与母亲同辈,我喊他舅舅,他头上有癞子,一年四季戴着一顶帽子遮丑,他在乡场有房子,离学校几十米,为了方便学生交作业,由大殿改建的东西厢房吊脚楼是教师宿舍,几株古柏掩映着木楼,班主任也要到一间居室兼办公室,位于3楼,用报纸糊墙,布置得古雅,楼下是教室,交作业来到老师的居室,梦想自己的居室也用报纸糊墙。
学生时代,家贫无报纸,我就将旧课本撕了一张张糊到木板上,把自己在学校荣获的奖状,工工整整贴在显眼的位置,引来村民一片称赞声。我勤奋苦读,考入乌江畔边的四川彭水师范学校,母校常把我作为家贫苦读的榜样教育学生。 1982年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1985年春节前,父亲为我新建的吊脚楼居室落成,那时回乡不通公路,我从县城乘客车到沙子场镇,搭乘手扶拖拉机到中益乡高台桥,背着一捆报纸步行30公里回家,连续忙碌几天,把几间木楼居室糊上报纸,贴上几张电影明星画报,居室飘逸着木板的清香和报纸的墨香,躺卧在山窗下,令人陶醉…… 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回故居,与父母团聚欢度佳节。除夕前,父亲要把房前屋后的杂草除尽,我们负责把每间寝室,用旧报纸把木屋糊满,把居室装修得焕然一新,每道门窗贴上大红春联、福字、门神等饰品,年味在满院弥漫。
因我是第一个从村里走出大山的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春节回家,都有一种荣归故里的感觉。那时,回到故居,从早到晚,远村近邻的乡亲涌到我家,在吊脚楼听我讲外面的新鲜故事。乡亲们一支接一支地抽着我从县城带回的香烟,讲到精彩之处,他们惊讶地张着嘴,讲到都市酒楼的山珍海味,他们直流口水,心中充满渴望,不少年轻人向我讨教如何走出山门的绝巧。那时,物质生活虽不算富裕,但每年春节特别热闹,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十五,山寨家家户户爆竹声声,玩灯舞龙,把年味烹饪得乡情浓浓。每年除夕节用旧报纸糊墙,成为山寨忙年的重要内容,揭去木板上发黄的旧报纸,再糊上崭新的报纸,居室顿时亮堂了起来,还可以品读报纸上的新闻。
同村的人听说我回村过年,纷纷拿着红纸来请我帮忙写春联,欣赏我用报纸糊墙装饰的居室,连声称赞,房间布置得漂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低矮的老屋,改建成四面采光砖混结构的巴渝新居,墙上装修先后经历了石粉、仿瓷涂料、乳胶漆、墙纸的发展历程,旧报纸糊墙的生活往事,成为挥之不去的缕缕乡愁……
作者简介:
黄玉才,别号武陵山人,曾用笔名黄钰财、四月河。系重庆市作家协会、市杂文学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社科专家,石柱县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县书协副主席。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干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旅游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发表散文等各类文章20多万字。
本期编辑:萧筱玥
责任编辑:陈羽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