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自然要吃粽子。
丰先生这幅《买粽子》,好看得很。
江南的一条巷弄,窄狭而悠长曲折,但还是零星有着几家店铺。
一家叫“盛昌字铺”的小铺子,金字儿牌匾,乌木铺门,紧闭着。
铺子是下层,上层是住家,开着木窗,有圈儿小小晒台。
看得见室内带屉的桌子,有些陈旧,桌上有梳子,有竖起贴壁的长圆镜子。
还有白色蚊帐,用垂着红穗儿的帐钩,钩住边缘。
这家“字”铺,不太景气。
住家不清贫,也不贵气。
这天端午,店主外出谈些生意,不在。
店主妻子什么都好,偏就厨艺不大好,粽子这种看似粗糙实则细巧的活儿,更不必提。
女儿正写作业,听得巷弄隐隐有卖粽子的吆喝。
就走到晒台,探头,看到一个蓝衫男子,推着一小车粽子,叫卖。
那吆喝,高亢而生硬。
女孩子就叫正在缠彩线的母亲过来,母亲知道那小贩的粽子好,就招手。
母女二人,不想下楼,热。
就弄了条绳子,系住一只小篮儿,往下垂。
小贩把小手推车停一边儿,壁上粘贴着“人丹”广告的铺子旁。
他先把篮里钱币拿出,装进兜,再把粽子一只只放到小篮儿。
有豆沙的,有八宝的,有蛋黄的,也有五花肉的。
父亲喜欢八宝的,母亲喜欢蛋黄的,女儿喜欢豆沙和五花肉的。
小贩推着小手推车,吆喝着,走远了。
母女俩只等着店主回来,吃粽子。
那天真热,妻子等着丈夫,女儿等着父亲,希望他再快点,再快点,回来。
那样,那一只只包裹得鼓鼓囊囊的粽子,就可一一打开。
丰盈的香气,已透过鲜绿的粽叶,幽幽地弥散出来。
很后来,女孩儿想起那天买粽子的情形,还清楚得很。
只是,她再不买粽子了。
她早学会了包粽子,什么馅儿,都来得。
孩子们和丈夫都喜欢吃她包的粽子。
她包得最好,是八宝的。
不过,父亲再吃不到了。
母亲撮着皱皱的嘴唇,咬着香甜的粽子,眼睛浑浊而喜悦。
要是你爹在,就好了。
母亲不经意这么一说,好像有幅画儿,烧了个洞。
黑黑的。
本期编辑:萧筱玥
责任编辑:陈羽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