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水光潋滟,碧波荡漾,好似一条玉带缠绵于秦巴山峦,碧玉江水流经汉江第一湾龚家洲后,一经向北峰回路转,蜿蜒南去,站在远山观望,只见江流画了个“几”型的湾。这个湾下边便是我的家乡棕溪镇。
一江两岸的人们都把彼岸叫“河那边”,这种称呼一直从古至今。
我的家乡在汉江南岸,从棕溪口进沟,走向棕溪小学寨上,俯瞰嵌在山边的棕溪街,像似四面环山下一个长方体摇篮。有一条湾湾的清澈见底的溪水,环绕着小街流淌着。
六十年代初,我在蜀河中学上学,汉江渡口是我必经之路。上中学五年时光里,往返120多华里汉江两岸边步行,河这边,河那边,都曾经留下我的足迹。
随着上山下乡运动,我随全家居民下放住到汉江北岸蒿塔乡段家台。那时,我们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在河这边,采买生活物资在河那边,汉江上渡船摆渡是我们唯一出路,也是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到晚霞时光,干完农活后,我们就来到汉江河渡口上乘凉,船儿悠悠地在江面上荡漾,那种苦后有乐的情景是多么惬意啊!
几年后,我又来到长沙公社贺家台,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在那里挥洒自如,绽放青春年华。
一九七二年春暖花开时,我们几个棕溪籍同学被留在本区农具厂工作。从此,我的人生行程转了一圈,回到了原点,我们的心血和力量凝聚在故乡里。
“河那边”,棕溪镇随着旬阳经济大县建设高潮,加快交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修通了三一六国道,千里汉江航运发生了变化,各乡镇乘势而上,乡村路纵横开拓,有了脱贫致富的乡村路,大山里的农产品也能畅通搞活。
汉江蜀河电站建设,给棕溪集镇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棕溪老街重新规划,把几个河湾连接一条街,形成了繁荣整洁的新街。路,也延伸到每个山村,农村实现了三通,新农村到处呈现出蓬勃生机。
“河那边”,那山那溪,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蜀河电站蓄水期间移民搬迁期间,我们搬到旬阳,有的搬到外地,乡下人扶贫搬迁又从山上搬进街。我们虽然远离故土,在异地安家,但故乡依然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老家在,心就想,记忆在,梦就来,情义在,根就在,那条长流不息的溪水,那条奔腾不懈的汉江,如浓浓香茶飘流天下,让我们的思念永远留住老家。如今老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召唤着我们常回来看看。
棕溪汉江大桥正在建设之中,一条彩虹横空在汉江之上,一头连接三一六国道段家台路口,一头连接棕武公路,她将穿越武王到白河的祟山峻岭,通往十天高速公路。河这边,河那边,并不遙远。到那时,我们回故乡的路更便捷了。
旬阳人网总编辑:肖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