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孝”?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以孝亲尊老为基础的。从孔子论孝,到《孝经》传世,直至今天的感恩父母、和谐理念等等,孝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和发展,逐渐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不仅在我国人们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也成为世界精神文明的文化瑰宝。
1、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孝”字,上面的(“耂”)为长发长者,下面(“子”)像是一个张开手的孩子,意思是孩子扶持着长发长者。《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孔子曰:“孝,是道德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中产生的。孔子多从正面立论言孝,孟子则从反面证道说孝。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代赵岐著《孟子章句》(今存,收入《十三经注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无后”之所以为不孝之首,是因为有无后祀与家族的存亡息息相关。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孟子还说:“世上的人常说不孝有五种:第一不孝是:懒惰,不赡养父母,第二不孝是:酗酒聚赌,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不管父母的生活。第三不孝是:贪恋父母的钱财,只顾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第四不孝是放纵色欲,花天酒地,让父母蒙羞。第五不孝是打架斗殴,危害到了父母。”
清代,有一篇文章传诵广远。说的是兄弟两人沈忠仁、沈忠义为分家产及赡养老人,把官司打到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国古代国家最高审判机构)。大理寺丞看了讼文还未审理,便提笔批道:“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鸭有反哺之为,仁也;蚁得食而报众,鹿得草而觅群,义也;蜂分君臣,雁行次序,礼也;鸟雀归巢而知风,蚯蚓抬头而来雨,智也;鸡司晨不昧,犬守夜不失,信也。微物之蠢,尚知五常,况人为万物之长,岂能不知五常乎?沈忠仁,仁而不仁;沈忠义,义而不义。不仁不义,何以忠于君而孝于亲乎?同田则富,分贝则贫。批文如此,望尔三思。”兄弟二人看罢此文,当即撤掉诉状,和好如初。随后双双孝亲忠君,成为一代名臣。
孝不是深奥的哲学概念与逻辑绵密的抽象理论,而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人人皆可起而行之的日常行为规范,是普遍人性的概括,是和谐社会的纽带。
2、孝是维系社会运转的行为规范。
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行之千古而不改的社会准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道理。孝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结构,是破译中国人生活的密码。
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要求以礼而行,做到对父母“生”,事之以礼,养父母;“死”葬之以礼,祭父母;此外,还要“不改父道”,学父母。《礼记》中曾说:“生而养,殁则丧,丧必则祭。”每逢父母忌日或者节庆,如每年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日,以各种形式凭吊故人。这些传统的做法表明,双亲虽已作古,孝心并未终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传统《二十四孝》行为准则:虞舜孝感动天,董永卖身葬父,仲由为亲负米,黄庭坚涤亲溺器,闵子骞单衣顺母,陆绩怀橘遗亲,曾参啮(niè)指心痛,孟宗哭竹生笋,老莱戏彩娱亲,王裒(póu)闻雷泣墓,郯(tán)子鹿乳奉亲,王祥卧冰求鲤,汉文帝亲尝汤药,吴猛恣蚊饱血,郭巨为母埋儿,杨香扼虎救父,江革行佣供母,丁兰刻木事亲,姜诗涌泉跃鲤,唐夫人乳姑不怠,黄香扇枕温衾,朱寿昌弃官寻母,蔡顺拾葚供亲,庾(yǔ)黔娄尝粪忧心。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幼且黄口小姑,老至耄耋之年,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也就是说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其核心价值表达一个信念:孝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人的是非判断中具有一票否决或最终裁定的作用。
2001年1月11日,美国当选总统乔治·布什提名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部长时,曾说过一句话:“她把家庭治理的很好,相信她也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赵小兰是小时候随父母迁居美国的,她治家的秘诀就是“听父母的话!”因为“父母是不会说错的,至少他们的心是真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弟子规》“入则孝”中有十个行为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鲁迅以“老莱戏彩娱亲”和“郭巨为母埋儿”两则典型孝例,指出了后儒所宣扬的“愚孝”的“不情”!孝不只是顺,顺也不是让子女无原则地一味顺从。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新旧“24孝”之间,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与传统的“24孝”相比,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不仅是提升公民素质、营造社会文明的实际行动,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躬身为父母上坟。同随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述他心中的“孝”与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近年来,我国把古有的九九重阳节,确定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2007年,国务院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把个人的孝行、家庭的孝德和社会的孝风,纳入公民的道德规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首先就得大力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新风尚,确保国家有关“孝”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
3、孝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现代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我们看到:不论时代如何改变和进步,作为根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尽管它的具体内容和实现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作为人类一项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孝文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助于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
孝是人生俱来的本能情感,亦是一种责任心对自己的要求。五千多年来的传统美德,已经对人潜移默化了,这种感情深入了人们的思想。旬阳县首批十大孝星——老城社区何世秀,本着“为人尽孝心,自已尽责任”的原则,家有体弱患病的公婆大人,为了让丈夫在医院安心为人治病,自己从粮食部门提前退休,伺候古稀公婆。红着脸为公公擦身子,照顾年老体弱的婆婆,十年如一日。旬阳县首届十佳孝星刘世权,她是众口皆碑的“女中强人”。她的家在金寨镇郭家湾村,是一个有着12口人的特殊大家庭。家庭成员中有4个智能低下的残疾人。刘世权的丈夫在家是老小,上面有两个哥哥,不幸的是大哥、二哥生来就是聋哑人,又相继娶了两个聋哑的嫂嫂。哑吧大嫂病了,她不厌其烦地耐心比划,哄着喂汤药,扶起放下,喂吃喂喝,细心照料;帮大侄子娶妻完婚;她怀二胎了,她帮忙给哑吧二哥聚的哑吧二嫂也怀孕了,她毅然决然地流了自己的二胎,保住哑吧二嫂的第一胎,并帮哑吧二嫂抚养婴儿。历经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把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带上了小康之路。
孝文化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U)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传说,从前有个人,她嫌父母年老不能劳动,于是和他的儿子用一箩筐,把老父抬上山,倒下崖去,下山时,他看见儿子还把箩筐背着,便说:“这箩筐没用了,不必带回去。”他儿子说:“还会有用,等你老了,我再用它抬你。”这正是“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安定。子女自觉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人人孝敬父母,个个尊老爱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稳固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去爱他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那么整个社会便会少了很多纷争,而更加团结与和谐。
二、怎样践行孝老爱亲?
安康市委2017年1号文件,对孝老爱亲、知恩感恩的要求是:要把奉先思孝、善待家人作为道德基础精神基因,感恩父母、孝敬老人,尊师重道、敬老助老,关爱子女、严格教育、淳正家风,家庭和睦、患难与共、传承美德。旗帜鲜明反对忤逆不孝、虐待老人,重养轻教、溺爱子女,亲情淡漠、家庭暴力等不孝老、不爱亲现象。因此在践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四点:
1、感恩父母,孝敬老人。
一要及时行孝。一个人长大成人饱含做每一件事、所说每一句话,都要考虑父母是否愉悦,是否心情舒坦。要经常跟父母联系,不要让父母牵挂。要学会细心、体贴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特别重要的是提升父母生活品质。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名叫《教育你的父母》,主张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耈,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合含饴弄孙(如果他被准许做这样的事),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 梁实秋先生的意思,是要教育老人学会把握生命、老有所为,学会发现生活的价值,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有意义。我们常见有些老年人说自己“黄土都埋了半截了”,言外之意大有“日暮西山” 混吃等死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情绪郁积起来,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做子女的,就要努力激发父母的学习兴趣、进取意识,让他们学绘画、学音乐、去旅游、做义工,生活充实起来,精神抖擞起来,心态年轻起来,善于享受生活,追求生活快乐。
[有句歇后语:“八十老人砍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主要意思是:要儿孙们时刻关注老人的各种生活细节和需求,只要人还在呼吸,正常的生活物资还是需要的,不能少了。“黄篙”其实就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的是:凋谢枯黄后的枯草。
为什么八十老人要去砍黄蒿呢?
①古代,农村做饭,主要是通过燃烧草木等来产生热量使食物能成熟。而作为燃料的草木,就需到山林中去砍伐,或者是去田野中去割一些野草来作为燃料。而田野中的干草,因为干燥且易燃,通常被用做引火来使用。
②而老人因为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体力也不比年轻的时候。很多在高山上的树木,不说是否砍得动了,人上了年纪,就算是爬到山顶都很难。所以只能去砍些黄蒿类草本植物,背回家中做来做饭使用。黄蒿在农村的荒野里生着长很多,割黄蒿比砍柴相对容易得多了。
③还有一种说法,这些可爱的老人,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动,都要为儿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少会去给儿孙找麻烦的,所以才会出现“八十老人砍黄蒿”的现象。]
甘溪镇梯岩村二组村民朱仕娥荣获2016年旬阳县“十大孝子” 荣誉称号。朱仕娥,女,56岁,家里5口人。朱仕娥从结婚那年开始都是和公婆(婆婆是继母)住在一起。1995年,朱仕娥的公公得了食道癌,病痛晚期时,因无法吞咽食物,常常脾气暴躁,摔碗骂人也是常有的事,她一声不吭还是默默悉心照料着公公,直到公公去世。婆婆是封建社会遗留的“小脚”,随着年龄大了,行动极为不便,牙齿也不太好,朱仕娥细心地照顾着婆婆的生活冷暖,每一餐都会精心准备,让婆婆吃得舒心。去年她又因膝关节积水,常被病痛折磨着,但他对婆婆的照顾却从未间断。孝为德之本,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何况人乎?朱仕娥的事迹也许很平凡,但正是平凡事情的长久坚持才显得伟大。在全民共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朱仕娥一样的榜样,用“孝道”的传递为社会提供更强劲的精神动力。
二要尊重父母。给父母吃的喝的,穿的戴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些人在面对父母的时候总是摆脸子,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说明你对他们的感情不够深。《礼记 祭义》里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是你最亲近的人,又是长辈,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不仅要听话,还要对他们和颜悦色。现在有一部分人一跟父亲说话就生猛冷峻,丝毫没有对父母的尊敬、爱戴,这种态度会让长辈常伤心。《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则故事叫“汉文帝亲尝汤药”,是皇帝行孝的著名典范,讲得是汉文帝贵为皇帝,对自己的母亲孝敬有加的事。汉文帝的母亲生病了用的汤药汉文帝都要亲自尝过之后才给她吃。母亲病了三年,他常常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经常侍奉在侧。此外,在中国古代民间也流传着非三代名医开的药不能给父母用,要自己先尝的说法。
2、尊师重道,尊老助老。
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2个故事:
程门立雪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马门立雨 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求贤若渴,意邀著名思想家、国学宗师马一浮先生参加新政府的工作。马一浮颇负盛名,志向高雅,曾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的入仕邀请。陈毅轻车简从亲赴杭州蒋庄马宅拜访,为示尊重,他脱去正装穿起长衫。到马宅后正值马老午睡,家人不知来者是谁,请他稍等要进内通报。陈毅阻止叫醒马老,他在花港公园转了一圈回来,马老还没醒。此时下起雨来,家人就请他进客厅稍待。陈毅仍摆手不入,立在宅外耐心等候,他的衣帽都被雨淋湿了。马老醒来后,知道是威名远扬、功勋卓著的陈毅前来造访,并在外面淋雨等候,很是过意不去,遂连声道歉。马老被陈毅的诚意感动,痛快答应出任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之职。陈毅与马一浮的这段佳话被人称为“马门立雨”。
3、关爱子女,严格教育。
一要关爱孩子,但要爱而不溺。现在有些家长溺爱孩子,纵容孩子的任性,甚至由此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要公平待子。现在允许生二胎以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多了起来,公平待子成为一个新问题凸显出来。你爱孩子,就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父母的爱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你偏爱某一个孩子,那个被冷落的孩子必然会受到非常大的心灵伤害。
二要言传身教。当父母的要给孩子做榜样。长幼有序,子女要尊敬父母,反之父母要值得尊敬。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一点做父母的庄严感,不能在道德行为上给子女起一个示范作用,光是要求子女如何如何,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三要养教结合。爱孩子不仅仅是管他吃, 管他喝, 还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初始的人格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古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有教育子女的自觉,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不要把孩子教育完全当成是学校的事。学校主要教育孩子学知识,虽然也有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孩子从小的品德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
4、淳正家风,传承美德。
春节期间,一个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习近平牵着妈妈齐心的手陪她散步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这既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一个最普通缩影,也是弘扬正能量的一部经典之作。可以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淳正家风表率的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淳正家风家教是支撑社会良好风气的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中,家风早已是行为准则,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家庭是人生的第所学校、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风塑造为人品格,影响人生成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的汇聚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早在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就如是强调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的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提倡养成良好的家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家风需要时代传承。孝敬父母、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历来是中华民族著称于世的美德。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风并使之得以传承,才能让后人获得真正宝贵的财富,拥有长久的幸福。只要我们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教育,注重传承淳正家风,就能为社会培育输送更多栋梁之材;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社会大家庭,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和谐文明富强的美好社会。
注:原稿刊于2019年,旬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魏连新主编的《新民风讲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