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学期开学了。从上幼儿园小班到读博士后,你想想,该有多少学生走在上学的路上啊!每一个读书人都有一个目的地,为了啥?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振兴、为祖国之强盛、为人民之幸福,为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也为学知识、学本事、谋职业、求生存,还为兴为趣为找乐……真是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理。
大孙女在西安,由她爸她妈带,上小学一年级。小孙女在旬阳,也上一年级,离我们很近,她爸她妈带她之外,我们也帮忙照看。8月底快开学了,大人就开始准备,今天去买书包,明天去买文具盒,什么橡皮铅笔水彩笔削铅笔刀,作业本还分生字本、拼音本、数学本、美术本……水杯饭盒小勺……五花八门,不几天新书包就装得满满的,每天都要拎着试一试。要到新学校了,得买一套或两套新衣服,短袖连衣裙还是秋装,浅色的或是粉色的,总之是要靓丽的!还要买运动鞋花皮鞋长筒袜子……小孩儿在挑,大人也在挑!
她爸她妈上学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开始有一口饱饭吃了。教育也刚从动乱中恢复过来,适龄儿童人数正处高峰期,农村里一个四五百人口的自然村就有七八十学生,五个年级两个复式班,满了七岁的小孩子有个地方念书就不错了,哪里还知道有幼儿园,那只是城里人宝贝蛋蛋的特权。
丫头小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了,由大孩子带小孩子或者请邻居家孩子带着去学校报名,只有讲究礼数的家庭家长才亲自把孩子送到学校,面见老师口授机宜,如何如何严格教育,甚至可以打屁股。一学期学费(代办费) 1.5元,书费1元左右,手头宽松的当天就交了,手头拮据的拖到学期末都没得交。布票刚刚取消,除了蓝、黑两色布之外,各种花色布大量出现了,先富的爸爸妈妈们给孩子买来色彩鲜艳的花布,在自家的缝纫机上做出带花边的、翻领的、紧口的各式衣裳,背着妈妈做的花书包。致富来得慢的家庭,孩子们穿着旧衣服,穿着哥哥姐姐的旧布鞋或是解放鞋,还有打赤脚的,没有书包背就把课本作业文具夹在胳肢窝,跟在大家后面疯跑。饿了,书包里或是衣服荷包里带的有馍片片儿或是红薯干儿,拿出来啃就是了。
我们当爷爷奶奶的这一辈上学时,正逢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吃食堂时期,两三个村只有一所学校,还是租用的民房或是破庙,没收地主老财的房屋只是开设完全小学的地方。那时的孩子们和大人们差不多,就穿家庭自纺自织染成蓝黑土布做成的对襟便装、大口鞋或草鞋,相当多的是赤脚片儿。能行的人就送孩子跑大老远到正规学校就读。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每月只有几斤粮甚至没有粮,稀溜溜的饭汤汤能照见人影儿,要么掺进大量野菜黑乎乎的只见星星点点的米糁儿,更有甚者吃观音土的。小孩子上学来回的路上摘野果子吃,扒人家的红苕种吃,秋天才有红(软)柿子吃……
现在又到了开学的时候,孙女收拾打扮得花枝招展,兴高采烈去上学,生活优越无忧无虑,是她们的幸运。她们的爸妈那时同样也是收拾得漂漂亮亮兴致勃勃去上学,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她们的爸妈也是幸运的。她们的爷爷这一辈适逢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生活苦点儿,那时的孩子们有书读或者不读书都是正常的,谁也不在乎条件的好坏,人们在那样的环境里摸爬滚打,该读书的读书,该种地的种地,同样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她们的爷爷奶奶仍是幸运的!时代不同,幸运的内涵不同,人们在自己所处的境况中都觉得——生活就是这个样儿。因之对幸运的感受是相似的,区别在于,有人比较才有选项。
历史永远在前进,社会永远在进步,今天永远比昨天美好!
不是吗?孙女的爷爷上学那会儿,闻名遐迩的蜀河镇只有完全小学,旬阳才有初中,安康才有高中呢。孙女的爸妈上学那会儿,赶上了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先是普六再是普九,完成了基础教育又去读大学。轮到孙女这一辈儿,杂费免了,贫困生课本费也免了,陕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享受蛋奶营养早餐……看看现在的条件、环境,这才叫美好生活呢!
现在孙女去上学,非得爸爸妈妈陪她送她到学校。她们这一代,在家娇着惯着宠着,一个人出去没胆量不放心;加之路又远人又多车又多,学校门口人山人海,行人、公交、私家车、摩托车混在一起把巷道挤得水泄不通,让这六七岁的小孩子去赶趟儿的确不容易啊。那就送吧接吧直到自立为止。
祝愿孙女孙子们在幸福的环境里好好学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将来读研读博,走出山坳跨过秦岭飞向世界,为中华之崛起为祖国之强盛,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而努力,免得和爷爷一样年过耳顺再上老年大学以圆梦想那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