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尖山小记
author:王贤雅   2023-06-30   click:2332

image.png

陕西旬阳东区的尖山是秦岭的末梢神经,受秦岭中枢的驱使,也生得突兀巍峨,直插云天,这是单指尖山。它身旁由垭、梁、岭、坡、沟等而绵延一百多里,山大林茂,林茂水旺,到处都有山泉小溪的清唱。这一股股溪流汇集成一条绿茵茵的柔嫩小河,河水清冽甘甜爽口,养育了两岸人民。相传二郎神担山赶太阳途经这里,喝了这河水后,动身一脚踩矮了小尖山(本文所记的尖山)一千丈,又一脚踩歪大尖山(旬阳县龙家河境内的尖山)九百尺。人们都说这河水养了百姓养神灵,就取名叫仙河。仙河流经尖山脚下这一段,因山而称,呼其尖山,便是泛指这一区域。

尖山主峰之下,有一溪流叫沈家河,水量充沛可供灌溉。这里阳光充足,土质也好,人们就垒田插秧种稻。山坡上石头多,大的如一栋楼,小的似一间房,再小的有奥拓车大小,都静卧在河岸边。这稻田就依山势零散地铺排着。大块田数亩,小块田半亩,再小的连耙也使不上。传说旧时有个姓沈的财主夸口,家有百块水田,主人领着朋友数着看。从上畔数到下畔99块,从下畔数到上畔99块,朋友笑了,主人急了:可有人偷了去?朋友笑着转身捡起斗笠准备走,主人大叫:嗨,加上这一块就是整一百!”原来是斗笠下藏着一块呢。这又是趣话了。这里地处半高山,每年只种一季大茬,生长期长,日照时间就长,昼夜温差大,水肥吸收得好,产的大米颗粒圆润晶莹剔透,营养丰富口感好,可与东北米相媲美,名气不小。

沈家河自北向南经八九里路的蜿蜒,猛地蹿下深渊,向下冲去;这时西边一条溪流奔涌而来,相汇于此。两水三山在这儿形成约45度的夹角,人们叫它三岔。这里沟深幽静,山风不易进来,气温水温独特,自古至今都有娃娃鱼在这一带生活呢。

水从三岔涌出,向东流来,河道宽阔平坦,水田旱田夹道并行,约三四里地注入仙河。怕是小巫见大巫,这沈家河只好屈尊改称尖山沟了。沟口南北各有秀气的小山丘温柔地一抱,形成一个近千亩的小盆地。仙河自北向南流来经这山丘的阻拦,在盆地里留下一个“~”形身影,直奔前程——与汉江汇合去了。

盆地西北角的山丘下就是尖山小镇——原先的龚姓农家院落,现在鳞次栉比的楼房拔地而起,北通湖北、南接316国道的蜀牛公路穿街而过。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农具化肥、服装布匹、日用百货、粮油副食、水果菜蔬,应有尽有;补锅打铁的,理发修伞的,维修电器的,修车电焊的,作坊加工的,装潢基建的,要啥有啥;学校、粮站、农家乐,医院、邮局、信用社,样样齐全。街道上车辆如梭,行人如织,车笛声声,音乐阵阵。联通移动信号发射塔双双挺立在小镇西南山丘上,家家户户房顶上撑着卫星地面接收器……兴盛的山村小镇浓缩了大都市的风韵,且透露出大都市所没有的清纯与妩媚!

小镇上的人很会做生意,他们不宰客,生人熟人一个样,薄利多销好讲价。谁要是手头暂紧,赊购也是按平价,手头松泛再给钱,都是行得通的。与周边市场相比这里物价偏低,因此吸引了相邻乡镇的百姓。连湖北关防、景阳等地的外省顾客也不间断。尖山山好、水好,人亦好!咱不攀高,但有事实:2002 年做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的诚信向下名人龚德银、龚德富兄弟的祖籍就是尖山,就是沈家河!

形么成失  现在的尖山不再是深山老林,不再蛮荒、蒙昧;龚家院子不再是石板瓦房,不再凌乱无序。一个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小镇蓬勃起来了,随着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的腰包进一步鼓起,小镇会更兴盛!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