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坪镇钱河梁村农家田园中,现留存着1958年建设的3个炼铁炉,见证着大跃进年代旬阳轰轰烈烈的大炼钢运动。
当时共修建了5个炼铁炉,现留存了3个,其余两个因为当年投入生产时损毁。炼铁炉位于甘麻公路边的农田中,远远望去,形似圆锥体的断垣黄土城墙堆。近观为梯形体,底部边长4米,顶部边长2.5米,高7米,体积67.2立方米。容积约35立方。底部有3个洞口,主要是出废渣、铁水,同时,具有通风功能;炼铁炉顶部未封顶,生产时用于添柴、添料。墙体是用粘度很强的黄土、猪毛、石灰、食盐混合浇筑,坚固、耐高温。
旬阳历史上就有关于土法冶铁的记载。据《旬阳县志(1996)》记载:清朝时期洵阳落驾河冶铁作坊“铁炉高一丈七、八尺,四五椽木作栅,方形,筑土泥,中空,上有洞放烟,下层放炭,中安矿石,旁有风箱,十数人轮流曳之,日夜不息”。民国三十一年(1942),钟美乡乡长石得奎在七里创办铁厂,用工百人,就地开矿、烧炭,建土高炉,炼生铁、炒毛铁。民国三十三年(1944),当地保长郭习恒接办炼铁一年多,抗日战争结束停办。
解放后,1953年,赤岩供销社与县供销社在原太山乡办厂,建土高炉冶铁,年产铁50吨,土钢2吨多,主要供县内打小农具用。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支援国家建设,全县开展了全民性大炼钢铁运动,7万个劳动力上矿山大炼钢铁,共炼出烧结蜂窝铁、焖铁417823吨,因质劣全部报废。各类工厂一哄而上,一年内办厂4050个。由于基础薄弱,盲目上马,边建边垮,到1959年底仅存地方国营厂矿9个。
1958年9月,县内先后办起了地方国营前进(现在的钱河梁村)太山两个大型铁厂,县社合办羊山、大岭两个铁厂,年底,全县调整为太山、前进两个铁厂。
前进铁厂由县人委会组织有关部门考察、调研,决定利用麻坪公社铁山村张家寨褐铁矿资源,因这里的矿石含铁量达41.58%,在前进村(现在的钱河梁村)建“洵阳前进铁厂”,修建5个炼铁炉。铁厂选址在原前进生产队(现钱河梁村一组),由县政府和麻坪公社安排部署并组织人员落实建设事宜,历时一年时间建成投产。前进铁厂建成时,有工人332人,在总结旬阳土法炼铁的基础上,又采用柴油机、鼓风机、小高炉冶炼等当时先进的机械和技术进行冶炼。前进铁厂建成后,为响应大跃进路线号召,各地组团至前进铁厂观摩学习,每团30、50人不等安洵阳前进铁厂”门牌(麻坪镇提供)康地区十大县区抽调青壮劳力聚集 在前进村参加大炼钢铁劳动,每天参加劳动的有300余人,工地上红旗翻卷,号声震天!男女老少战天斗地,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炼钢生产中。
1960年8月,洵阳县三届党代会通过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粮食,保粮保钢的决议》,促进全县粮食和钢铁生产。至1961年底,前进铁厂共生产毛铁137.82吨,土钢67.19吨,铸铧17203条。生产的铁大部分上调,部分县内销售。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县盲目上马的21个厂矿先后下马,前进铁厂当时也下马停办,停办前有职工190人,是年产铁46.78吨。
2007年,钱河梁炼铁炉作为文化遗产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载入《旬阳县志(1996)》。(注:根据《旬阳县志(2009)》麻坪镇政协统战联络组报送资料整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