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甘溪初中——我人生成长的㓇土 文/向维录
author:向维录   2023-09-10   click:2498

1987年9月,我电大毕业分配到甘溪初中任教。要知道,甘溪初中是当时甘溪区的最高学府,1981年前是一所完全中学,后来高中布局调整,才成为初级中学,这里藏龙卧虎,很多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技艺高超。

开学后,学校分配我代初二年级两个班语文兼初二(1)班班主任,我欣然接受了。后来才知道,这两个班初一时是一位姓李的老师代的,因为李老师与校领导之间有矛盾,加之家庭负担较重,经常缺课,初一的两册课本每学期都没上完。我接手后,按照备、讲、辅、批、评等常规要求去做,用心把每节课上好,用力把班级学生带好。记得87年冬,县教研室主任马兴国和区文教组会计安登宽来校听我的课,我上的是文言文《醉翁亭记》,两位老师听了一节后,让我再上一节。两节课后,2位老师给我指出了不少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满堂灌现象严重;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准,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大讲而特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语言不精炼,板书不醒目”等等。我听了2位老师的评课后,深感初中语文教学之难。于是我就去找教导主任马明,请他给教导处说把初二(3)班何昌远老师代的语文课安排在第一节,我听了后,第二节第三节再给初二(1)、初二(2)班上。我教语文就是从模仿何老师教学开始的。后来,我有闲时间就去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同时请关系好的老师听评我的课,慢慢的学会了上课。大约过了一年多,县教研室马兴国老师又一次听我的课,课后说:“进步很大,课上得很实在,学生不仅收获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读写听说能力。”

我代班的指导老师是梁谋智校长,他对我说:“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如何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用学生管学生比老师管要好得多;其次是要指导学生制定班规班约,学生自已定的制度,一定会自觉遵守;笫三要多开展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文体比赛等,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另外要多与学生,尤其是尖子生、学困生谈心交心,抓两头,带中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梁谋智校长是一个具有三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的一席话给了我管理班级的金钥匙,我就是用这把钥匙打开初二(1)班班级管理大门的,两年下来,初二(1)42名学生3人考上中专,26人升入高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无法展示出去,我就向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何昌远建议,在校园办一份报纸,何校长非常赞同,就安排我和张爱民等老师来创办,我们给这份报纸起名为《幼芽报》,当时无打印条件,我们就找学生用钢板蜡纸刻写,再用手动油印机翻面印刷。报纸张贴出去,学生争相阅读,“我的作文上报纸了”,“我写的班级新闻也登了”,高兴得不亦乐乎。一时间,编辑部收到了很多学生优秀作文,全校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尽管《幼芽报》只办了五期,但产生较大的反响。

1989年秋,学校又安排我接手初二(2)班班务工作,代两个班的语文课,还多了一个头衔——语文教研组长。对于班级管理,我沿用前面的管理方法,制定班级公约、培养班干部、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与学生谈心交心,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对于语文教学,自己还是从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入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我组织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果。记得90年,在语文组推广运用单元教学法,所谓单元教学法,就是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通过讲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自学阅读课文,一单元结束,围绕目标进行检测,查缺补漏。全体语文教师大胆尝识使用。一时间甘溪初中物理综合教学法、数学青浦教学法、语文单元教学法成了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三驾马车,县教研室蹲点指导,市教研室调研指导,教学研究在校园尉然成风。91年中考,甘溪初中考上中专15人,升入高中60余人,升学率达70%以上。我所代的初二(2)12人考上中专,24人考上高中。也因此学校推荐我为安康地委、行署表彰的优秀教师、旬阳县首届苈动模范。这些给了我干好工作莫大的鼓励。

由于教学质量较高,甘溪初中吸引了大岭、麻坪、白柳乃至城关的学生转入就读,学校人数剧增,各年级设立了四个教学班。1991年秋开学,学校又安排我接手初二(3)班班务工作,任命我为年级组长。在校长、教导主任的细心指导下,年级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记得每年寒暑假初三学生要补一段时间课,所有初三代课教师克服天气炎热、家庭需照料的困难,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努力完成补习任务。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强大了,学校管理规范了,甘溪初中成了全县乃至安康市的名校。前来学习的人很多,一些市、县教肓系统大型会议也在甘溪初中召开。而甘溪初中人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甘溪初中是教师成长、成才最终有所成就的理想之地。记得学校原副校长马明老师说过,“如果你从甘溪初中走,是被上级提拨重用了,那应该拍手叫好;如果你从甘溪初中调出,甘溪初中都用不上,那其他学校肯定也用不上。”,这就是甘溪初中的用人之道——人尽其才、取长补短。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陈旧,就引导他们学习;中年教师年富力强、奋发有为,就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成为骨干;年轻教师刚出校门,理论功底雄厚,但方法经验不足,就多给他们指导,让他们专业成长。这就是甘溪初中领导的用人策略。有一次,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对校长龙成新说:“你们学校的老师就像操场边的那些红椿树,枝繁叶茂,长势良好,将来一定会成为栋梁。”十几年来,从甘溪初中走出的中小学校长多达1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十多人。走出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大多成了单位的骨干或精英。

在甘溪初中没有领导、同志之分,只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学校领导始终战斗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的最前沿,时时处处为全校师生作表率、当楷模。马明老师当了副校长还带初三4个班化学课,每次教学常规检查,他的教案、作业成为样板;丁礼宏老师担任校长后仍在数学课上开展青浦实验,全县统一检测,他代的数学人均分、优秀率位居全县前列;为了扩大操场,校长龙成新下午放学带领教师和住宿学生挖山移石,手磨破了,带上手套继续干。正是因为他们不高高在上、指手划脚,而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着甘溪初中师生个个奋勇争先。这些也成为我后来管理学校的法宝。

一返一复我在甘溪初中工作了12(1987-19972002-2004),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好校长会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会成长一批好教师,一批好教师会成才一批好学生。在甘溪初中工作,不仅苦,而且累,但在我看来,苦才是生活,难才是工作,累才是人生。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824202358.jpg

向维录,陕西旬阳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1983年7月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语文教研员、初中教导主任、九年制学校校长、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先后被表彰为安康市优秀教师、旬阳县劳动模范、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