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上好人多 文/向维录
3310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万寿山肥沃的土地、秀美的山水、善良的百姓、淳朴的民风养育出了一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敬亲的山区好人。这里介绍几位典型,以彰其德,昭示他人。王世江——爱岗敬业的楷模王世江是万寿山走出的国家正式职工,退休前是城关供电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把“一切为了用户,为了一切用户”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王世江上网查找变压器配件他上世纪末在金洞电管所工作时就很负责任,
散文 3310
何为舆论,《辞海》里的定义是:公众的言论。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总觉得未庄的舆论怪怪的。比如,阿Q借着酒劲跟人申明说自己姓赵,结果不但受了赵老太爷子的斥责,还挨了两记耳光。姓氏本是人的一种符号,承袭于先祖,申明一下,无可非议,谁知未庄的百姓却众口一词:“阿Q太荒唐”,“自己活该招打”。阿Q的结局是非常可悲的,稀里糊涂地被捉、被判、被处决了。对此,未庄的百姓没一个去探个究竟,舆论一边倒,认为“阿
散文 4393
一二三,上赵湾,赵湾有个龙王滩,滩上有个刘老汉,顿顿吃饭把门关。麻雀进去叼颗米,一下撵了几十里;麻雀进去叼颗盐,一下撵了几十年。赵湾,地处陕南旬河的上游,在旬阳市的地域划分中属于北区。民国以前交通不便,这里是西安、茅坪、旬阳和双河物产交换的集中之地,十分繁华,隔上三、五里就有私人的住宿店。那时卫生条件都比较差,住宿有害虫是免不了的,因而就有人说:赵湾的虱子——在家吃客。这可能有两重意思:一种是客人
散文 2737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说话办事稳重不稳重,就看他的吃相,便可知道大概。有福气之人吃饭,不叭唧嘴;不边吃饭边说话。饭桌上真有话要说,人家也是先咽下口中的食物,把碗、筷放下,说话娓娓道来。这是对饭桌上共同进餐的人的一种尊重。但是有些人吃相不雅,像莫言所写的叫吃相凶恶。对着餐桌上的其他人喋喋不休、唾沫飞扬,让人顿时没有了食欲。吃相凶恶:大声说话其一也。不管餐桌上是老是幼,多吃贪吃,吃相难看。其二也。我小时候
散文 4458
草莽不是英雄。自古成大事者,绝非鲁莽之辈,也非逞强之人。受得胯下之辱的韩信,懂得卧薪尝胆的勾践,拥得三顾茅庐雅量的刘备,哪个不是盖世英雄。这些人谁也堪称勇士,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冲动、不鲁莽,懂得隐忍不发,看准时机一击制胜。而诸如张飞、关云长之勇猛之人,尽管性情易怒,但身边有沉稳持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控场”,就成就了千秋大业。反而,诸如张角、陈胜等英雄揭竿而起,用意气和激情号令三军,却都
散文 4866
张兴运 男,字少白,斋号三丑堂,蜀河古镇人,1949年生,中共党员,原旬阳县文化馆书法专业干部。说起古镇人,总跟“古”字有关呢。张兴运9岁被父亲摁在一页古砖上,对着颜真卿的字帖,说:“这是古帖。”兴运说:“知道。”父亲说:“知道,还不赶快写?”于是,一碟清水,一管毛笔,一页古砖,一个后脑勺上留着一撮儿毛的小屁孩,在古镇的屋檐下开笔了。那天风大,江面上的打鱼人,摇着鱼帆归来,号子喊得山响,看热闹的孩
散文 3896
读明朝的哪些事儿,发现讲到明朝灭亡,罪责首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其实,这结论,要琢磨。明朝的灭亡,清军只是外因,内因怕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这支农民军来自陕北一带。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为何陕北会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完全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比普通农民没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出现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
散文 5472
国庆假期,我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电视剧《人生之路》,高加林担任民办教师的那几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加林高考被上海浦江学院录取,村主任高明楼串通教育局马股长,让自己的儿子高双星顶替上了大学,为了赎罪,安排高加林到马店小学当了民办教师。马店小学是五个村合办的一所小学,七十多名学生只有三个老师,周心初老师年近六十,华小娟老师体弱多病,常常背着孩子上课。高加林到校后,看到破烂不堪的校舍和一群
散文 4257
时间不经用,正如最近流行歌曲《花又落》里唱的:昨日春满园,今夕花又落,缘来有因果,缘去无对错。近日偶遇1992年在张村乡政府“社教”时一个熟人,掐指一算,不经意间参加“社教”已是31年前的事。他快人快语:“原来乡上那些人,退的退,老的老,现在还上班的没几个了。活着的人,七老八十的多;走了的,像当时的社教工作队张队长,去世十多年了。你看你,当年才20多岁就当材料员的小伙子,不也成半桩子老汉了,退了么
散文 5169
一谁说山是封闭的、谁又说山是丑陋的、谁还说山是守旧的。要是有这样认识的话,我认为言者才是古板的、愚蠢的和迟钝的。你到过陕南吗?就是远远地被巴山,紧紧搂在怀中亲吻的陕南。陕南,你听说过这个名字吧?含着洁净、纯朴、干练和宁静。当天下所有的河流,被时代的工业污水染成杂色、发出异味的时候,陕南的河流,依然是那么透明地、在巴山的怀抱里直白地流泻着清韵。那是一些寄托着先人遗梦的河流呀,悠悠哉哉、弯弯曲曲、亘古
散文 4784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