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苏区鄂豫皖,创始之人郑位三,岁月回想陕南情,历史丰碑载千秋 文/华军
7868
岁月回想陕南情,历史丰碑载千秋。中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一郑位三同志,湖北省红安县人,(1)(1902年---1975年)1921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生前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撤离陕南苏区后,由于革命工作需要,他留守鄂陕革命根据地,担任陕南特委党的书记。
名人故事 7868
一部旬阳红色史,建立边区鄂豫陕。陈谢兵团四纵队,挺进河南伏牛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旬阳境内,在国民党统治区,旬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粮抗税”斗争,有力推动了旬阳国统区的土地革命运动,(1)1929年9月11日,旬阳北区的麻坪河镇,赵家湾一带,农民起义军朱守正领导下的七,八百名旬阳青壮年农民,对驻守在的赵湾街道上,国民党民团敌伪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和袭击,消灭了鄂陕边区一个营伪官兵四,五十人。19
名人故事 7429
吴建华说写作是一种发心。当初玩命考大学是为了脱草鞋穿皮鞋,但穿上了皮鞋,还有一颗不死的心与草鞋关联。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走出山坳》就是这样写城乡与尊卑的焦灼,《河那边人家》《野猪事件》《梨弯木》《居山出山》《去大漠》《路是一条根》《一池蓝幽幽的青春梦》等诸多篇章,无不是改革开放之初,外面很精彩,山坳很无奈,想抓着头发飞升,想走出精神牢狱,留下一串山坳里的青春火焰,引发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读者的共
名人故事 2864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迎着西岔河的第一缕晨曦,我们抵达锅厂村。极目远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层薄雾环绕着这块神秘之地,霎时缓解了旅途颠簸的疲劳。 西岔河的秋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远处游荡,而天空的细雨飘落在村庄上,雾雨浸润过的村庄和植物渐渐和秋色混为一体。山上层林尽染,山下田园风光,金秋时节,金黄的稻田阡陌纵横,色彩斑斓,宛如大地调色盘。 漫步
名人故事 2391
虎年春天,好友德智托文友攀强为我送来他新近出版的26万字、43个章节的散文集《追影记》。收到书后我先是有选择的阅读,尔后又间断的通篇阅读。读后感慨良多,想说说心里话。 读着德智的散文集《追影记》,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追逐影子的人,自己就是影子”那句名言。但现实中影子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如果心心念念去追逐虚幻的影子,那样的人生就是影子人生。但我感觉,我们可以把影子理解为
名人故事 7613
在1985年的安康师范校报《沃土》上,有一篇羞答答的300多字的散文诗《桃林》,作者是刚刚入校不久的夏崇庆,这是他第一篇铅字处女作。之后,在这片文学沃土,《安康日报》《华侨报》《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中,这个名字频频见报。《陕南金银花》《友情是碗羊肉泡》《书记的草帽》《夜泊广货街》等诸多散文篇章获得读者的广泛热评,并引发文友们发表的文学评论。在秦岭,巴山脚下,汉水之畔的多所学校里,在教书育人同时,以
名人故事 7407
游击队长陈德铨,一心跟党闹革命。陈德铨出生于1913年2月8日出身于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7--1919他就读于本乡镇私孰。1930年2月参加革命,投身革命后,参加了山阳县漫川关镇地方农会组织。他生前口述:”(5)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对我鄂豫皖根据地,鄂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第四次大规模的围剿。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4
名人故事 7201
阳光网-阳光报(记者 潘定安 文/图)12月28日,旬阳籍作家袁明秀散文集《蜀河往事》首发式,在汉水之滨千年古镇蜀河举行。安康市文联《汉江文艺》执行主编杨常军,旬阳县文联主席魏连新,以及旬阳县作家协会,县教育界40余人参加了首发式。蜀河镇人民政府镇长向宗辉现场接受了作者赠书。《蜀河往事》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万字,有“昔我往矣”、“今我来想”、“青青子衿”、“云南看云”等四个
名人故事 4678
科学的思维过程:“观察 假设 实验 理论”。第一是培养观察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第二是假设(验证)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第三实验:经过实验的严格证明,如果不理想,再重新观察和假设,第四直到足条件,在建立理论。这就是理科工科的科
名人故事 8611
看皮影是我小时候受母亲的影响养成的,尤其是本地皮影,有庞世堂和张喜娃的,也有郭家旺的。每年的皮影戏我都一次不拉的随母亲去看。演皮影地址在学校,和我家隔一道小溪。平时学校上操、上课和朗朗读书声我立在门上既能看的到而且更能听得清晰,所以皮影戏一挂布幕我和母亲与街坊邻居就三五成群的各家拿着凳子去占座位。一来是凑热闹,二来是听母亲讲戏的内容,边看人物动作,边欣赏耍影子的技巧。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还是棕溪完小
名人故事 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