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迎着西岔河的第一缕晨曦,我们抵达锅厂村。极目远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层薄雾环绕着这块神秘之地,霎时缓解了旅途颠簸的疲劳。
西岔河的秋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远处游荡,而天空的细雨飘落在村庄上,雾雨浸润过的村庄和植物渐渐和秋色混为一体。山上层林尽染,山下田园风光,金秋时节,金黄的稻田阡陌纵横,色彩斑斓,宛如大地调色盘。
漫步至黄迅书院,原来,这是一座具有陕南传统韵味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建筑。它悄然坐落在山环水抱、风景秀丽的陕西旬阳市双河镇锅厂村喇叭山下。
黄迅书院
见到微笑满面、热情接待的黄迅院长,便倾听他对书院的选址介绍,他说:自己懂点易经风水皮毛,什么叫好风水?山环水抱好风水,藏风聚气好风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从湖北迁栖这里,让后辈住在这块龙脉踊跃、层峰叠嶂的风水宝地。风水分大风水(即大环境)、小风水(即小居家)。
黄迅院长指着远处,接着说:“程老师你看书院的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坐西朝东,前有两条河流环抱,后有喇叭山依靠,左手边有冬暖夏凉的潺潺山泉,右手边有油层饼一样肥沃的梯田。这里空气负氧离子比城里高20倍!好风水滋养人,但重要的是:人可以改变风水环境……最好的风水就是人,就是自己。”
黄迅院长滔滔不绝,想不到他对风水还有这般深度的探究和悟道!
黄迅书院从2020年10月1日开建,历经2年的建造,于2022年8月18日正式落成。书院门前一块天然生成的一方奇石,正面篆刻着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名的“黄迅书院”四字,熠熠生辉。四周都有石刻文字,如:道生万物,德佑万安。还有黄迅老师的名言:“学习,就是站在智慧的肩膀上与财富对话!”书院的文化气息瞬间弥漫开来。
步入门庭,是宽敞的庭院,两侧挂有黄迅在北京创业的一些剪影照片,客厅和走廊悬挂有名人字画,还有黄迅院长当年在中央电台《东方之声》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商界领袖》杂志、《世界华商》周报工作时曾经采访过的国家领导人和商界大咖的照片,布局相当考究。
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清灰色八卦顶,硬山式屋顶与燕尾脊相得益彰,显得端庄气派。书院分上下两层,步入二楼,肃穆的气氛沿着脚步向前延伸。亭台楼阁,阳台走廊,居室书房,古今名家书画,中外珍贵图书,手稿墨宝,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黄院长如数家珍地向大家讲述他悉心收藏的黑宝、藏书,以及书院的功能。他视孝道文化为有生命力的学问,认为孝道文化是人本心自具的德性之学,是活着的、从人心中自然流露的一贯之道。他对孝道文化的深度阐释,使孝道文化获得全新意义。因此,黄迅书院的教育重点在于孝道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人看来,这是黄院长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黄迅其人,现为中国法学会《廉政》内参副总编、中央数字电视《法制与经济》栏目副总编、华媒联盟总编,是资深媒体人。他创建的黄迅书院并不是只为给自己修建一座安享晚年的居所,而是要把乡村振兴的政策精神融入其中,发挥文化引领、人才培训及信息、资源、资本引进的更大作用,并弘扬孝道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孝道对于家国的作用和人文意义!
黄迅书院不仅仅是为了储藏一些书籍和供一些文人雅士在这里吟诗作赋,更多的是让世人铭记父母恩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于乡村“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的迫切需求与历史机遇,以书院的形态植入游学研学、艺术文创、学术讲坛、文化康养、乡村图书室等内容,打造文化平台,以文化激活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带动百姓致富。
书院落成庆典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都曾探访过黄迅书院,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心得,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还释放出孝道文化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
在一次座谈会上,黄迅院长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创办书院的初心和梦想,他说:"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文化先行,行什么呢?动天之德莫大于孝。'孝'是人类一切德行的'根本,中华文化之根。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一种境界,尽孝是一种美德,尽孝是不能等待的生命天职和责任,尽孝是家国关系、亲情关系、社会和谐的粘合剂,甚至是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大孝爱国,中孝爱民,小孝爱家。孝道,就是国家责任、民族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家庭责任之王道,人生成功之大道。"
最后,总结此次访行之体会:
拜访黄迅书院,
境界拓宽一片。
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智慧圣贤。
作者简介
程根子,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曾在《当代文学海外版》《中国乡村》《参花》《今日文摘》《精短小说》《西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陕西文学界》《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陕西农村报》《齐鲁文学》等刊发小说、散文多篇,作品曾多次获奖。
出版《人间真情》《金色家园》《金太阳》《石榴花》等四部著作。长篇小说《金太阳》被国家图书馆和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收藏。长篇小说《石榴花》入选2022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