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善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
西塘占地约1平方公里。西塘河也叫胥塘河原本是战国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为和越国打仗而开挖运粮调兵的河道。后经二千多年修建,古镇现共有9条道纵横交织河道,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西塘古镇始终呈现"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行小船,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水乡风情画中。
西塘故有春秋的水,唐宋的文化,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之称。 西塘的建筑有着浓重的明清特色。石头铺成的小巷,弯弯曲曲。站在小巷中,抬头仰望,厚重的云雨,就像调皮的孩子用铅笔窄窄地涂了一条。穿过一条不知名的小弄,顿时,眼前突然一亮,青砖黛瓦,木栅花窗,小街傍河,人家依水,好一派江南美景。 我恍如戴舒笔下结着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撑着油雨伞,袅袅婷婷地踏在青石板上。一路行来,风尘的记忆徐徐被打开。
有水就有桥,西塘的桥很多,有长长的廊桥,有矮矮的石桥,也有高高的石级拱桥。不像逸飞先生画的周庄双桥,这里更多是实实在在的桥,是鸟看渔歌唱晚的最佳地点。站在小桥上,青檐错落,小船静泊,石板青砖在烟雨之中愈远愈淡,最后缥缈不见。两边黛色沉稳的民居夹隔着一江春水,天空也便在水面上延伸了,乌篷蓑衣在烟雨中隐现,显得更宁谧幽静。
晚上的古镇有种说不清的味道,老街宁静而从容,女人们在岸边不紧不慢地淘洗着,老人在廊桥中抽着旱烟,拉家常。在老人身后,是比他们更老的两棵明代古银杏树。晚风吹过,枝繁叶茂的老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聊着几百年说不完的话题。在这样的石级上一走,一路的繁杂全消失不见了。沿着河对岸的一排排红红的灯笼,把西塘罩进了一片宋词的意境中,温婉,缠绵、朦胧。西塘水里是霓虹的灯影,满河的霓虹色,浓得用桨也划不开。近处的飞檐还依稀可辩,远处的房舍就只在天际留下黑黝黝的剪影。河边窗棂,有的关着,有没关,灯光从里面散发出来,也把宴席上的喧哗声带出,原来掺杂了现代文明的西塘可以这样漂亮。第一次如此接近梦中的古镇,恍若时光流止。待到长廊尽头,廊棚下万千风情,廊棚上的雨打叮咚,当是天上人间共赏乐,齐享乐。再回眸这千米"烟雨长廊",真正是"长廊看烟雨斜阳,斜阳照长廊,偶见烟雨茫茫"。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那千米的烟雨长廊。所谓廊棚,就是平而直地伸展出去、颇俱规模的屋檐、既有观赏作用,又有遮风避雨的实际功效,顺河而建,傍河而走,成为独具西塘特色的代表建筑。踏入倚水而建覆盖街道的"廊棚"踩着的是青砖,抬头看到的是木结构的廊梁身,它既是一道风景,也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的场所。正如"一枝独放不是春"一样,千米廊棚更是临水人家同心协力,默契与共的见证。一桥、一廊、一弄,内剑的华质、盈盈的静美,透映着烟雨蒙蒙的气韵,浓缩了商业化之前的江南。在靠河边的小饭馆品尝蚌肉的鲜美,一步之遥、河面上驶过一只小船。摇橹人多是男人,一双大手已被时间钉上烙印,一个圆圈,摇去沧桑,一个前进,行驶过岁月。坐在原地,目送船与人一起渐渐消失;傍晚,趁一日光阴未流尽,拿着相机看河对岸戏台上表演。虽听不懂曲儿何意,但赏们举手投足间的万千妩媚值得将这时光锁进纸间.
西塘是一首诗,是一首悠扬的歌,它淡雅而隽永时光在这座古镇静静的流淌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