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给我的印象就是热热闹闹、吃吃喝喝,因为每次去都会见到摩肩接踵游人如织的场景,地上的石板都被磨得水光溜滑,人们边逛边吃各种美食,有耳朵眼儿炸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煎饼果子、面茶、熟梨膏。这对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很有吸引力,可我已提不起兴趣,而昨天却误打误撞有了意外收获。

前天游览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之后,我就惦记着再去古文化街的“天后宫”看看。昨天,我没沿海河边走,而是出地铁口后由东马路北上,再折向东,到古文化街的西南角时,发现这里还有个“民俗文化博览园广场”,其周围散布着许多博物馆,像天津砖雕博物馆、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联升斋刺绣艺术博物馆等,但它们都没有开门,只有“天津民俗博物馆”在营业,我便临时改变主意,扫码预约后进去参观。
里面设有“印象天津卫”展览,分为岁时节令、衣着服饰、商业贸易、民居生活、人生礼仪、民间艺术、乡音方言、游艺竞技等部分,展出了数不胜数的物件,感觉十分亲切。像天津人过年特有的“吊钱”,其是用红纸镂刻出“万事如意”“四季平安”“招财进宝”“阖家欢乐”等字样,挂在窗户和大门上,特别喜庆,寓意驱邪避灾、幸福吉祥。

天津人对吃的非常讲究,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有一连串的食谱:“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大饼炒鸡蛋,初五饺子捏小人,初八合子加八越过越发,初九合子加九越过越有,十一合子拐弯儿,十五元宵,二十五米饭熬鱼汤,二月二煎焖子、烙饼、炒鸡蛋和炒豆芽菜”。从中可以看出,合子备受欢迎,因为它既有和和美美之意,还可主食与菜肴合二为一,吃起来不仅方便,而且美味可口。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作为九河下梢的天津卫却缺水,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受海水倒灌的影响,没有甜水井,人们只得取河水饮用。“城里源泉到处枯,两山双眼亦荒芜。家家多饮北门水,忙煞城里挑水夫。”这则清乾隆年间的民谣就反映了当时城中缺水的窘境,也因此催生出“水铺”一行。它们不仅卖生水,还煮开后卖热水、茶水,生意非常火爆,直到水厂出现后才逐渐销声匿迹,而现在古文化街里的“水铺”已是别有它途,售卖的是各式饮品。
我还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个新奇的物件,就是“抓周盘”,里面摆放着笔墨、铜钱、食物、算盘、书本、玩具等。小孩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让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任意抓取盘子中的物品,据此预测其志趣和长大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娱乐性极强,也暗含着大人望子成龙的祈盼,据说真的很灵验,或许是源于心理暗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我一直在寻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逛到最后,也没发现什么特别贵重之物。而前面的一对老夫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都已年过七旬,每到一个展柜总要驻足细细观察,还小声读着介绍。“这个我奶奶常穿!”老太太指着一件华丽的清代对襟绸布褂说道,看样子她出身于大户人家,其脸上堆满了回忆。我猛然间明白了,博物馆最珍贵之处就是留住了一份渐行渐远的印记,将天津卫的过往凝结在众多的老物件上,让后人能目睹到其曾经的旧模样。
勿忘来路,方得前途。博物馆里的展品虽平淡无奇,可它们清晰地纪录下了时代逶迤前行的辙迹,让文化沉积为根深蒂固的民俗,让人们有了可资品味的物证,更让天津城多了回味无穷的厚重感。魅力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展品无言诉说出来的。要想深入了解津门,喜欢上津沽,就到天津民俗博物馆走一趟吧。
2024.4.22
作者简介: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文中音频为作者播讲制作。
本期编辑:肖海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