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那个艰苦困难的年代,我们全家生活的担子全部压在了父母的肩上。
平日里,餐桌上很少见到荤腥,吃肉成了一种难得的奢望。然而,即便日子过得紧巴巴,每逢过年,父母总是想尽办法节省开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只为买上几斤猪肉,给这个年增添几分难得的喜庆。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在过年前二十多天,父亲都是一大早就出门去公社买猪肉。他行走在小集市中,父亲在众多的猪肉摊前精心挑选。他为了几毛钱与摊主反复讨价还价,只为能多省下一点钱。最终,咬咬牙买下那几斤猪肉。
母亲则在小院的暖阳下,迎接着父亲买回来的猪肉。
她身着围裙,身旁摆放着一盆盆精心调配好的腌料。母亲喜用花椒、八角、桂皮等普通大料,品种不多,但那只在过年时才闻到的香气在清冷的空气中悠悠散开,给我们姊妹几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现在,只要闻到那香料的味道,就想起小时候过年时,母亲腌制腊肉的日子。
母亲腌制猪肉时很是讲究,她先是将父亲买回来的猪肉放入清水中洗净。随后,母亲把猪肉放入腌料盆中,用她那因劳作而略显粗糙的双手,不停地翻动着肉块。记忆中,母亲的手很麻利,每一块肉在腌料的簇拥下,很快就均匀地裹满了味道。父亲话不多,经常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母亲,偶尔也递上一块遗漏的肉块。末了,母亲会找一块石头压在放在盒子里的猪肉上面,说是这样能挤出肉里多余的水分,让咸肉更加紧实入味。
在腌制的日子里,母亲每天都会去查看那些腌制中的猪肉,观察其色、味的变化。大概一个半个月后,母亲会把猪肉从腌料的盒子中取出,用早已准备好的绳子穿过肉的一端,父亲则帮忙把绳子挂在院子里小树的枝条上晾晒。寒冷的冬日里,那一串串的腊肉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油脂缓缓渗出,滴落在院子里的小树下。这时,节俭的母亲会拿出小盘子,去接那珍贵的油脂。
小院里,腊肉的香味越来越浓郁,吸引着我们这些小玩童们,经常在附近打转,眼巴巴地望着那高高挂在小树技条上的腊肉。母亲看着我们垂涎欲滴的模样,总是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没好呢。”父亲也在一旁笑着附和。我的父亲母亲都很随和,一辈子没吵过架,那种笑与爱意,真如冬日里的暖阳,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终身难忘。
大年三十,终于等到了烹饪咸肉的时候,也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母亲先把咸肉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每一片都大小均匀,肥瘦相间。咸肉在刀下发出“嚓嚓”的声响,那紧实的肉质也展现出诱人的纹理。
母亲把切好的咸肉片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以减轻一些咸味。接着,一旁的父亲点燃灶台,母亲待铁锅微微发热,倒入少许豆油。油热后,母亲迅速将沥干水分的咸肉片放入锅中,只听见“滋啦”一声,咸肉瞬间在锅中跳动起来。母亲熟练地用锅铲不停地翻炒着,咸肉的边缘开始变得卷曲,微微泛黄,油脂不断地渗出来,整个厨房都弥漫着咸肉的香味。
这时,母亲会根据配菜的不同来让父亲调整火候。若是搭配白菜,她会先将白菜帮部分放入锅中与咸肉一同煸炒,充分吸收咸肉的油脂和香味。待变软,再加入白菜叶,快速翻炒几下,白菜的清香与咸肉的咸香传遍老屋。

若是搭配冬笋,母亲会先将冬笋切成薄片,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去除涩味。然后在将咸肉煸炒至七八成熟时,加入冬笋片一同翻炒。冬笋的鲜嫩与咸肉的醇厚相互映衬,令我们垂涎欲滴。
当母亲将这两盘珍贵的咸肉菜肴端上桌时,我们这些儿女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欲欲跃试。一年了,总算吃到了难得的一口肉菜,我们兴奋不已,感觉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夹起一片咸肉放入口中,肥的部分入口即化,瘦的部分嚼劲十足,混合着白菜特有的味道,每一口的味道都记忆犹新,那是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回忆往昔,那些艰难的苦日子里,腊肉是记忆中稀缺的美味。而如今,物质极大丰富,各种美食琳琅满目,腊肉不再是稀罕之物。但母亲自制的腊肉,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想,它正是家的象征,让我明白家的温暖,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而又珍贵的味道之中,伴随着我走过今后人生的旅程。
作者简介:
郭亚东,常用笔名:墨染流云,江苏东台人,男,大学文化。镇江市京口区作协理事,镇江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纸刊和著名网络公众号。
责任编辑:肖海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