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10多年后,他再次来到西子湖畔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由于受革新派的排挤,苏轼于1089年外出京城,到杭州任知州,而其心目中靓丽的西湖却已黯然失色。但见茭蒲横行,荇菜丛生,湖水油稠,恶蝇扑面,人见人爱的“西子”化作了黄脸婆。根治西湖即成了苏轼赴任后的第一要务,他急招民工捞草挖泥,并上报朝廷请求经费支持。
几个月后,西湖再现水清波碧的旧貌,而打捞上的杂草和挖出的湖泥被堆叠为长堤,贯通湖面的南北,将西湖一分为二。为盘活水体,又在其上建起六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苏知州乘兴依次为它们取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杭州市民为感谢市长大人的恩德,称此堤为“苏堤”。
苏堤长2000多米,宽3、40米,恰似一条横挂于西湖之上的丝带,而六架石桥就恍若扎在它上面的蝴蝶结,个个异彩纷呈。有的与花港为邻,有的同远山相望,有的低能近水,有的高可行舟,有的早迎朝日,有的晚送彤霞。你可以驻桥倚栏观山水墨画,也可信步桥面赏如烟柳浪。桥非桥,实为波峰也,人们鱼贯穿之,便如在潮起潮落间波行,颠出无限兴致。
最美苏堤在春季。大堤两侧植满垂柳、碧桃、海棠、杏树、芙蓉、紫藤等花木,每当春风送暖之时,翠柳秀发,红桃羞面,杏花带雨,海棠描红,犹如金陵十二钗款款步来,洒落万种风情,遗下一路兰香。整个西湖都成了苏堤的配角,为其烘托出众星拱月般的殊荣,而游人更是扎堆堤坝之上,尽情地吮吸着每一丝盎然的春意。
帝王们也不例外,纷纷御驾亲临。1699年,清康熙帝巡游西湖,御书“苏隄春晓”,立碑于压堤桥侧。明眼人会发现,康熙将苏堤的“堤”字写成了左耳旁的“隄”,据说是因为他想让人们用耳朵去聆听西湖之美。当你闭目凝神,就能听到小鸟啁啾,听到微波拍岸,意境之美远胜于目视所及。
正所谓看景不如听景,听景其实就是要用心去看。你可以穿越时空,想象着苏轼正指挥众人修堤的热闹场景,遥想其捻须长吟:“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一代文豪的旷达情怀跃然眼前。苏堤之美,美在东坡爱民如子,美在康熙慧“耳”识珠。
2023.8.30
作者简介: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文中音频为作者播讲制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