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五律三首 文/刘承印
2497
春归春来叠翠微,山川逐芳菲。雨洗绽蕊叶,天蓝暖烟霞。 春风暖融千山雪,风拂百媚生。唤来繁花开,山翠桃汛来。 春景陌上百花妍,林间千枝翠。田野万点绿,雨露播春晖。作者简介:刘承印,陕西镇安县人,笔名在水一方。爱好文学书画,曾在镇安县政府办,财贸办,水利局工作,现任水利局驻西口回族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本期编辑:郝晓东
诗歌 2497
我的老家在蜀河,因为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所以小镇的姑娘长的也是特别出色水灵。顺着小镇的老街朝里走,有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隐隐能看见街道两旁的房子。踩着曲曲幽幽的狭道前行,渐渐地远离正街,就到了那个定格我童年,曾经给予我少年时期自由、快乐、温馨的老家所在的地方——黑沟。小时候,看到大多数同学都住在街上,我很是羡慕。就问母亲:我们怎么不住在街道上?母亲回答说:“街道常涨水,还是这里安定”。听父亲说,当时
散文 4214
城关位于太极城,棕溪奇景歪头山。关口知名八卦山,蜀河古镇黄州馆。双河风景西沟河,小河险境仙姑匾。赵湾风光龙头嘴,麻坪自然有奇观。甘溪张坪冷水河,白柳园区火车站。吕河名胜毛公山,神河白庙写传奇。段家河镇桃花园,构元特色羊山景。仙河美景牛心石,红军故事命名镇。仁河口镇水泉坪,桐木青山绿树荫。石门风光西岱顶,金寨千古神仙洞。铜钱关外楚长城,近代旬阳上关县。秦时设关叫西城,西汉置县称巴郡。洵河环绕山水城,
诗歌 4239
送别 道别的语言刚到嘴边泪,已如拥堵的河越过堤坝彼时阳光洒遍陡峻的山坡鲜花铺满坎坷的脚下我们拥抱着岁月、光阴、轮回也诉说着曾经、将来和当下 在我们温存的世上爱,是不断抵近灵魂的表达我们爱着星群、原野和村庄也爱着萍水相逢后沉默的芳华 爱,让我们勇敢的去包容,接纳让滚烫的泪,年轻的心热忱的期待期待着相逢云海略高于云,略深于海 梦 每一次停顿都有万语千言在徘徊涌起滚烫的浪朝着寂静旷野茫然无措的冲撞 星群
诗歌 3457
早上六七点钟的时候,听见墙外有鸟阵阵清脆的鸣唱,趴在窗上向外望去,没有见到鸟的身影,却看到满院的桃花在悄悄绽放,那粉红、新鲜、兴奋的颜色,令我在这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清晨感到欣喜又有几分难过。不知是春来的太迟,还是太早,总觉得对于世间的美好犹有几分怠慢。晌午时分,我沿着河道向上缓行,春光柔和的打在薄薄的棉服上,一层薄薄的倒影在水中施施然流向远方。两岸已成几分绿屏的气象,万物始发,油油的风从容吹遍所有布
散文 3057
毛泽东曾当面称赞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主席因何如此说呢?这就要从叶挺的传奇经历讲起。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共产党员便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许多人还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当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于第二年委派由苏联回国的叶挺组建共产党麾下的军队。1925年11月,叶挺在广东肇庆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部
诗韵华章 3928
我国第一座天主教堂建于广东肇庆,我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造于广东肇庆,我国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出自广东肇庆,而它们都与一位西方传教士有关,他就是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殷实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他16岁时进入罗马大学攻读法律,父亲希望儿子将来能步入政坛,可利玛窦19岁时加入耶稣会,誓言终身不娶。这可把老父亲气坏了,他打算千里迢迢去学校规劝儿子,但因为天
诗韵华章 4180
肇庆市古称端州,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岭南土著文化、西江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表南来第一州”之誉。在古代,肇庆曾五度成为岭南或大西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如明清时期,其是两广总督府驻地。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这里璀璨的文化积淀,也留存下众多名胜古迹。宋城墙便是其中之一。肇庆府始设于宋朝,宋徽宗亲为其题写府名,1053年便建起宏伟的城墙,总长2.8千米,高约10米,宽8-18米不等,以条石为基
诗韵华章 4050
每次回到故乡,到亲戚朋友哪儿走一走,朋友热情地握着手,聊聊天,谈谈分别后的感受。朋友拿出自酿的土洒,千言万语都在酒里。你看看:酒坛子里,酒瓶子里,装有陈酿的三四十度老酒。故乡产出的柿子,甜杆,拐枣,配上主粮玉米佐料,酿成最好的果汁酒。那拐枣又称“万寿果”可做美味佳肴的拐枣醋,又能做成营养丰富的果汁酱,更能酿成香甜可口的拐枣酒。红红的柿子,甜甜的庶杆,酒浓味更醇。饮酒思故乡,故乡情悠悠,醉在心里思乡
诗歌 3889
一、汉江河畔我曾经的家在汉江河畔南岸一个小镇上,后来居民下乡时,又住在汉江北岸段家台。河这边,河那边,我们都曾经安过家。棕溪口,那是我家几代人的根魂,多少年、多少事时刻镶嵌在心里。斑驳的岁月之窗,网起时光长廊,全家四代人艰难历程,见证了棕溪口的百年沧桑。往事虽已久远,心怀故乡那一份乡愁难以忘怀。当我们回一趟家,路过我们曾经在段家台的过往烟云,那种苍凉之地而今面貌换然一新,汉江大桥从这里通往故乡棕溪
散文 413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