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为什么住在龙首塬 文/李虎山
作者:李虎山   2023-12-06   浏览:4299

二十二年前那个新鲜的黄昏,冬雪笼罩了所有的视线,陌生的北大街像一个奇怪的迷宫,置身其间,我的脚步在飞雪中,迷失了前行的方向。盲然地抬头张望,威武的北门像父亲严峻而冰冷的脸。望着那个硕大而漠然的建筑,心中有了定位,向北行吧,那儿是安远门。安远,诗意的名字。安定的远方、安静的远方、平安的远方。我要找到安静的远方,借一片屋檐,栖身于此,筑巢成梦,普度人生。

龙首塬00.jpg

是那一排顶在头顶上黄灿灿的路灯,从北门里将我引出,引过安远门、引过北稍门、引向龙首塬。没有人知道有个地方叫龙首塬,车站的站牌上写着龙首村的地名。

从黄昏走到深沉的黑夜,落雪不止,我在飞雪笼罩的龙首村十字徘徊。透过飞雪,突然从雪幕中看到了城墙上的灯火,才发现,自己竟然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在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门前,我看到北门的灯光,竟然在南边的低处闪耀溢亮。

是谁?在那个雪夜,将一句古语送到我的耳际,人往高处走。窃喜,我走到了西安城北的高处。

既然到了高处,到了我心仪的地方,就决定住下来,住在龙首塬上。那一刻,雪正下得生猛,当我徘徊在龙首村路口时,似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留下来吧,住下来吧。这儿是高处、这儿有大明宫、这儿是龙头、这儿的将来比现在要好无数倍。冥冥中,总有个声音在召唤。索性就真的住下来了,一住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是长,是短,感觉自悟。二十五年,每那个与我而言,与龙首塬初恋的晚上。当有雪的晚上、每当有风的晚上、每当有月的晚上,总会想起龙首北路没有通车的记忆如昨天,文景路上的麦香还在前天的风里飘荡。二府庄的小吃,陪我度过了多少个思绪万千的夜晚。大明宫阴森凌乱的传说,勾起多少复读和展望。

龙首塬01.jpg

如今,月光照不亮的大明宫,灯火灿然。历史的原貌慢慢恢复、宏大和广袤令人乍舌。二十六街的公交,可以直达西安的四面八方。文景路的笔直如一支飞翔的脱弓之箭,箭头直达渭水之岸。养育我二十多年的二府庄,像脱壳之蛹,在风雨的培植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构筑更高的梦中楼阁。地铁,二十年前不曾想过的地铁,从屋檐下将我接走,去坐动车、高铁、飞机,任意想着东游西逛。去南郊亲近如家乡一样的终南山水,如走出母亲陈旧的摇篮一样快捷便当。在龙首塬的迎宾大道上,我见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招手致意,领略过无数次国家领导人从轿车中送来的亲切问候。在龙首小学门口,我见证了女儿一日一日地快乐成长。航天大厦如最早长起来的椿树,标志着龙首村步入发展的昂扬姿态。公园一号把一块沉睡的土地在春风化雨的季节,变成居住和购物的天堂。喜来登高大的影子,掩饰了农业展览馆落伍的羞涩,迎宾大道上的一排排松树,总是让我想起家乡的庙岭。有多少次,在梦中,我攀上那些高大伟岸的松树,摘下绿生生的松球,从中品尝松籽的苦涩与甜香。在梦中,我一一捡起红红的、落在地上的松针,用它们摆出童年的记忆,用它们绣出家乡的模样。

003.png

自那个雪夜之后,我的所有文章之尾,都会落款于某年某月某日于龙首塬。是因为我爱上了这个地方,是因为我把这个地方认同为家乡。

曾经羡慕女人,有选择第二个家乡的权利。未曾想到,我,一个男人,在时代的变迁中,有幸拥有了选择家乡的机遇。在那个雪夜,命运让我做了龙首塬的儿子。我用仰视的姿态,看着这个养父一样的塬,在风雨中脱胎换骨、在阳光中穿上霓裳、在岁月更替中展露笑颜、在改革大潮中走向前方。

龙首塬,我的家园,收留我的热土、改变我人生的圣地给予我丰富多彩生活的天堂。

来源:为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李总编00.jpg

李虎山 陕西省洛南县人,久居西安,中国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陕西分会主席,商洛市写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作家,2021年、2023年陕西省主题创作、陕西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创作作家。曾于北京卫戍区服役,担任过乡镇长,报刊杂志总编。

出版长篇小说《鹿池川》《平安》《之间》,中短篇小说集《爱听音乐的狼》,散文集《故乡有我一棵树》《五十年的眼睛》、长篇报告文学《水润三秦》《庙岭本记》,长篇小说《平安》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2019年中国明昭文学奖,散文集《故乡有我一棵树》被陕西日报评为读者喜爱的作品并获蒲松龄文学奖,发表作品400万字,获各类文学创作奖50多次。

《平安》入围第10届茅盾文学奖,获2019年中国明昭文学奖。《之间》刚以出版,就赢得读者喜爱。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