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的白石河村,村委会就建在十里庙的旧址上。据老辈人传说,这里的寺庙气势恢宏,古树参天,曾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可惜不幸的是,寺庙在大炼钢铁和文革时期陆续遭到破坏,毁于一旦。十里庙旁住有一位名叫黄世和的村民,身残志坚的他乡村行医五十年、义务广播五十年、民事调解五十年、文化传播五十年、忠贞婚姻五十年——一个残疾农民的五个五十年,惊天动地,可谓是十里庙旁一棵根植贫瘠、枝繁叶茂的五指柏,直指苍穹,顶天立地,挺拔伟岸。
黄世和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诸多媒体报道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党的义务宣传员”,荣获“中国好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自强模范、安康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大拇指”——忠贞婚姻五十年
黄世和,1947年7月出生在一户农民家庭,1969年,22岁的黄世和在麦收时节突发高烧,一夜过后,身强力壮的帅小伙突然卧在了床上站立不起——“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他下肢运动神经坏死,肌肉不断萎缩,从此将不能再直立行走。父亲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持续了近四年的治疗,算是保住了黄世和的性命。
他当时已是公社革委会委员、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作为公社干部的后备力量,黄世和正准备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瘫在家里的他只能透过木窗,坐井观天,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他几经崩溃绝望,曾多次想自杀。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用铁丝插在地下接收信号的小广播,每日早午晚的三次听广播,成为黄世和唯一了解世界的幸福时刻。心疼他的父亲从街上捎回一个小收音机,找来一些报纸。听收音机、看报纸,填补了黄世和空虚的灵魂,他尝试着自己写一点心得。听收音机、读书、看报、写稿子,让黄世和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给自己扎针、学医,黄世和也在不断探索着为民解除身体病痛的办法。
因针灸技术过硬,包括周边的村民都纷纷慕名前来求医。邻村的漂亮姑娘涂可婷经常陪着母亲到黄世和家看病,一来二去,加之父母撮合,1972年底,黄世和的二妹代替他和涂可婷一起到三岔河公社,领了结婚证,这一奇葩现象曾有村民编了顺口溜流传:白石河新闻新,两个美女结了婚。从此就成为了黄世和的“拐杖”和好帮手。
有一年农忙时节,妻子涂可婷在外面请了工人来地里做活,早晨出门前,曾叮嘱黄世和临近中午时把灶里的火点着,她在锅里准备了米汤,这样能节约时间。可当中午妻子带着10余个工人回家吃饭时,依然是冰锅冷灶。妻子满院子找黄世和,终于在院墙后面发现了正趴在地上写广播稿的丈夫。饥饿劳累的她顿时火冒三丈,愤怒的妻子一把扯下他的稿件,泪流满面地跑了,留下嗷嗷大哭的孩子,大娃哭,小娃跟着也哭,瘫坐在地上的黄世和愧疚得无地自容。情急之下,黄世和打开了广播,孩子的哭声通过喇叭一下传遍了整个山岗。听到孩子揪心的哭声,妻子回来了。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广播私用。
当黄世和的妻子容易吗?2002年前,家里的日子非常艰难,不仅要供3个孩子上学,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全家那么多人吃喝拉撒全靠她一人支撑,家里本来就不宽裕,黄世和还要挤出钱来办广播,而自己孩子读书作业本两面用,为的是省钱办广播。一个月下来,光购买电池的钱就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贤惠能干的妻子不得不整天屋里屋外地忙,栽桑养蚕、种庄稼、栽烤烟、喂猪、打猪草、操持家务,还要照顾黄世和以及他的病人。
黄世和看着妻子无怨无悔,默默地支撑着这一个特殊的家庭,也特别感动,他拖着残疾的身体,也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学习用饲料添加剂新方法养猪,蹲在地上剁猪草、劈柴、养花、洗红苕等。
相濡以沫五十年,走过风风雨雨。如今,儿女们都已事业有成,开公司办工厂,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食指”——乡村行医五十年
黄世和经常听到长者讲过去旧时“发人瘟”,许多人不明不白的死去;有的甚至是整家人死亡俗称“犯灭门”,发展到死人找不到抬棺的;也亲眼见到“小儿麻疹”传染病,严重的并发症接连几个夭折死亡;他的母亲在他卧病在床时突发急腹症,数小时死亡的悲剧;他自己也是缺医少药的典型受害者。一幕幕人间悲痛浮现在他的脑海,让他萌生了学医济苍生、为村民健康守门的念头。他把想法告诉父亲,并得到家父和村民的积极支持。
还主动让父亲买回许多医学书籍和银针,反复阅读,对照图解,在自己身上寻找穴位开始扎针学医。一时间社会各界为他购买赠送医药书籍,包括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得知他的情况后,专门寄来了《新医疗法手册》《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推拿》《赤脚医生手册》《汤头歌诀》《药物学》等书籍,他如获至宝。
他先后攻读了千万字的医药专著,数百次在自已身上试扎针灸掌握针感和要领,从此他能为人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常见病多发病能得解决,很多疑难杂症也能治疗痊愈,半身不遂,非手术疗法治疗阑尾炎和其他急腹症都取得满意疗效,成为乡村赤脚医生。
2005年考取了乡村医生证,采用针灸疗法、中西结合,五十年间,共接诊患者近九万人次,在不通公路的三十五年间被村民背上山下河沟,背到外乡外村为患者救死扶伤达近数百里路程,为孤寡老残针灸推拿拔罐以及免除医药费近八千人次费用五千余元。妻子是他的免费护士,被村民和患者誉为“患者之家”,有需要送上级医院的患者,都是妻子亲自护送直到住上院方才离开,分文不取。
2013年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栏目中,以《村民背上行医人》为题专门报道了黄世和的行医事迹,成为候选人。

“中指”——义务广播五十年
残疾人也可以做贡献!拄着拐杖的黄世和不再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病房内,他希望自己还能为白石河村和乡亲们做一点事情。小广播只能在家里听,大家整天要上坡干农活呀?1972年春,可以拄着拐杖下地的他,决心开办自己的广播室。把广播放在自己的房顶,用两用机扩音。除了转播新闻之外,他还帮生产大队搞生产进度评比、好人好事表扬、早上喊工、播放音乐鼓劲等。黄世和的广播人生自此开始。
从两用机换为三用机,再换为四用机,2008年妻子被评为镇优秀人大代表之后,专程到县城给丈夫新买了一套价值800多元的调频调幅收录扩音机,黄世和高兴地像个孩子。
黄世和自己编写的花鼓词《庆七一专刊——共产党真正好》中写到:“共产党真正好,我给乡亲表一表:不缴农业税是小,反过来还给你倒找;栽树种粮给补助,困难户还给低保;娃娃上学全免费,鸡蛋牛奶能供饱;农民看病不用急,大病小伤有医保;农民日子赛蜜甜,感谢党的好领导……”。
自办广播义务宣传党的声音五十年,转播中省广播和自办节目播音一万五千多小时,在不通电的三十五年间,用直流电扩音机,光是用干电池作电源就多达九千余节,能装满一卡车。自釆自编自播稿件达千余件,约二十余万字,歌颂祖国歌颂党,讴歌社会新貌以及身边好人好事和有价值的新闻。

“无名指”——文化传播五十年
1972年10月1日清晨,黄世和的处女作《金色的十月》散文诗在旬阳县广播站播出后,好像自己在奥运会上拿到了金牌,卧床3年中积压在黄世和精神和肉体上的阴霾,刹那间随着声波的传播而消散。他感到找到了生存的支点,自己对社会来讲,仍然是有用的,这不就是生存的意义吗?
坚守文化自信,领衔群众文化,五十年间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社火,玩花灯狮子釆莲船,推陈出新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义务领办不收任何费用,每五年举办一届,共举办十二届。
每逢党和国家重大喜庆个人要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以示庆贺。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一洗百年耻辱,当时不通电租借外村发电机,自已制作接收电视天线,通过捎信等方式召集村内外近千人收看现场直播,当五星红旗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冉冉升起,在场观众齐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他的心超级跳动——残疾农民如此直播陕西唯一全国仅有。
二00八年北京奥运会,世界瞩目,他自编自导自演制作录音磁带,租车用广播扩音机在全镇十三个村巡回宣传收到良好效果,残疾农民个人举办陕西唯一,全国仅有。
二0一0年,个人举办《庆元旦构建和谐新农村》文艺演出活动,邀请到了安康市和旬阳县专业文艺团体,桐木中学、中心校与白石河村五级联合演出,残联农民个人举办陕西唯一全国仅有,每次演出生活招待费在数十席数千元全部自费承担。
二0一六年十月,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邀请到陕西高校大学生和村民共同举办庆祝纪念文艺演出,残疾农民个人举办专场文艺汇演——陕西唯一全国仅有。
二0二一年七月庆祝建党百年华诞文艺演出,自编自导自演吸纳周边村民共同参与联合演出,残疾农民个人举办陕西唯一全国仅有。

“小拇指”——民事调解五十年
黄世和凭借成长于乡土、地熟、人熟、事熟和为乡亲所信任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化解民间矛盾,成为人们心中劝说、疏导、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民心助推邻里和谐的新乡贤。
当今社会矛盾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和谐为贵,调解为先。特别是有些个人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小矛盾,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经过劝说、疏导、调解,当事双方的纠纷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其中一村民闹离婚,女方写好协议书,只等男方签字,经他调节说和,终于破镜重圆,重归于好。从而把此类矛盾对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调解矛盾、运用法治思维使民间的大量矛盾得以平息。他秉承“下不了无情,做不了改绞人”的理念,公平公正、心悦诚服。我他要以最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化解矛盾,从而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调解成功率百分之百。同时通过广播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让大家珍惜生命、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此外,他的热心肠也是有目共睹。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全国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他脑际回旋,他不等不靠,积极响应,自发组织,搭建平台,奉献爱心。第一时间向村民发出倡议,组织省内外白石河村民,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捐善款,村民们也都乐意将善款捐在他的平台上,同时也体现了白石河人大爱情怀,受到社会高度赞誉和好评。
关心学生成长,在暑期他开展以“树立远大理想,争做祖国栋梁”和“传承中华美德,做少年君子”为主题的演讲大赛,提高学生演讲综合能力。让学生受到心灵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得到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极大赞赏。
在建党百年华诞,他先后在桐木镇中心学校、桐木初中和仙河中学等地开展“学党史,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巡回演讲活动。受众数千人次,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社会一致赞誉和好评。
陕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著名记者冯建喜曾夸赞他:“残疾人义务奉献社会,不取分文的精神和做法,陕西仅有,旬阳唯一!”
五指攥紧成铁拳,五指苍翠荫佑子孙。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借用《好大一棵树》中的歌词来赞誉黄世和,一点儿也不为过: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2021年4月,中共旬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萍在“寻找最美乡贤”座谈会上讲到:要以黄世和同志为榜样,秦岭深处近五十年的坚守,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求索取,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的文化坚守和奉献精神;学习黄世和同志舍小家顾大家,视事业如生命,为事业而献身的文化担当和敬业精神;学习黄世和同志情系桑梓,造福百姓,勤勉为民的文化示范和公仆情怀。学习黄世和同志,一个农民残疾人坚守秦岭大山一辈子,做成几件不平凡的事,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不放弃的精神。社会需要更多的黄世和式的新乡贤以及“党的义务宣传员”,也希望旬阳涌现更多黄世和式的“中国好人”。
作者简介:
冉平,男,生于1976年,桐木镇中心学校一级教师,从教30年,政协旬阳市第一届文史资料研究员,市作协、书协、摄协、楹联协会会员。曾有《寻找水木匠》《恭深四豆》《宾筵上齿》《金坡村的由来》等作品在政协文史资料专辑中刊载。多幅书法、摄影等作品见诸报端及在网络发表,并被个人和单位收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