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蜀河,因为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所以小镇的姑娘长的也是特别出色水灵。
顺着小镇的老街朝里走,有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隐隐能看见街道两旁的房子。
踩着曲曲幽幽的狭道前行,渐渐地远离正街,就到了那个定格我童年,曾经给予我少年时期自由、快乐、温馨的老家所在的地方——黑沟。
小时候,看到大多数同学都住在街上,我很是羡慕。就问母亲:我们怎么不住在街道上?母亲回答说:“街道常涨水,还是这里安定”。听父亲说,当时建房时大家就经过许久商榷:能否将房子盖在街道边。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如果将房子建在狭狭的街上,不但拥挤、闹腾,遇有洪涝,常常还要搬水。于是父亲就将房子盖在这个地势较高,却很是僻静的地方——黑沟。
听老一辈说,我们是从外省迁徙到蜀河来的,我们何氏家族的祖先在江西九江瑞昌,是一个大户人家,人丁兴旺。但当时江西瑞昌常年闹瘟疫,无可奈何之时,太祖就带着几个儿子背井离乡,沿江而上到了这个叫做“小汉口”的蜀河镇。那时候蜀河的江面上往来船只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蜀河码头更是热闹非凡。太祖看着这块山青水秀、很养人的地方,暗自窃喜,就决定在这里建房立业,定居下来。那时的黑沟,小道两侧的山上都是树,一眼看去黑绿绿一片,长年累月落下的树叶经雨水浸泡腐烂,就染黑了一条沟里的水,久而久之,“黑沟”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太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看到当地的粮食都是从外地运来,粮食销售量大,价格也不错。于是太祖就对儿子们说:从外地运粮食,利润不大风险大,我们可以在当地找一个地方种粮食。
经过仔细考察,他们就在地名叫做高山的地方雇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不到五年时间就将整个高山大部分土地开垦出来了,在当时也渐渐成了大庄户人家。不到十年时间,太祖就成为蜀河知名人士。此后也就有不少外乡人慕名而来,在此定居。太祖后来就当上了地主。基本上统治了方圆近百公里的土地。因此人们常常称此地以我们何氏为名----何家乡,而高山这个地名就慢慢的被人遗忘了。
清朝元年,太祖去逝后,将家业平分给他的后人---三个儿子,我的太爷爷是老大,太爷爷非常勤劳善良、经过多年勤俭持家漫漫的家业也就扩大到整个何家乡的三分之二之多。清朝时期由于家族内部争夺权利和土地,导致家族内部政变,我的太爷爷被家族不义之人用药酒毒死,我的太奶奶就带着我的爷爷、我的父亲(那时我的父亲才九岁)又回到蜀河街上,在蜀河街道租房居住。
我的父母亲待人善良、为人厚道,在蜀河名望也高。我父亲不但是个大孝子,而且还是一个怀旧之人。1937年夏天我父亲准备盖房子,经过大家商量,依旧打算把房子盖在黑沟,也就是当年太祖白手起家的地方。虽然此地无人居住,但依旧是树木郁郁葱葱、僻静安宁。盖好房子后,父亲又把太祖原来挖的水井清理、开挖了一回。
此井水质特别的好,喝一口有一种甘甜的味道。早在太祖那时候,水井就供养着方圆百里的乡亲们,甚至外来的船帮也常常来取水。听说船帮常年在外,有时候到了一个生地方不服水土,闹肚子甚至大病一场送命的都有。因此每次船帮远洋都要到何家大水井取两桶水带上,一是外出能喝上家乡的水,二是用家乡的水与当地的土搅在一起喝上一碗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说:“喝了何家大水井的水,小孩子健康不得病,女孩子们都长的白、长的漂亮。那水胜似仙水。”
七十年代,那时我上中学,中午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挑起水桶往水井跑,半个蜀河镇的居民都去挑井水,去晚了要等上半天。
记得有一年夏天,汉江涨水,一连几天洪水不退,蜀河整个街道的住户都搬水,有的在亲戚家暂住,有的在外搭建临时用房。而用水就成了一个难题,整个街道上的住户都来我家水井挑水,挑水的人太多,天还下着大雨,人们自觉的将水桶排在后面,人离开又不用担心别人插队。那时人们的自觉性非常高,如果前面的人水挑走了,后面的人不管前面水桶的主人在或不在现场,他都不会插队,他会将整个水桶按顺序往前移动。蜀河人特有的正直、善良、忠厚的道德品质在此得以体现。我们怀念这种思想品质,我们要以这种道德水准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中国的传统美德永世流传,甚至流传全世界。
今天逢大哥七十大寿生日,我们所有亲戚们都回到了老家,都感叹老家的巨大变化。姊妹们回到老家倍感亲切,我们不约而同的来到“何家大水井”,大水井的水依然还是那么的清澈,我们取之,渴一口,好像一下子找到当年的味道。
我们感谢上天赐给我们如此的圣水,孕育了一代代何家乃至蜀河人民。
作者简介:
何世芬,女,旬阳人,原旬阳交通局办公室信访干部。喜爱文学创作,文学作品见于县内外报刊与网络媒体。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