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封存着记忆,留下了回忆,安放着乡愁,黄泥巴,黑石板,竹篱笆,小院子,一颗粗大的拐枣树,几缕袅袅炊烟,外加春夏秋冬,寥寥几笔勾画出我的故乡--铜钱关镇。
自打搬进城里住,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了,年轻人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都把父母安顿进城里,从此土房子也开始留守乡村,那粗糙的土坯,弯弯的窗棂,大大的木门,还有那无数次亲吻过我双脚的高高门坎,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一切的一切慢慢地养育着我,也给了我别样的乡村情怀,教会了我善良与真诚。
每每心心念念回到老家,那土房子,总是给我一种温馨惬意的感觉,冬暖夏凉,比空调舒服很多倍,纯天然氧吧,它等待着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待游子归来。
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风景独好。春天刚刚越过巴山山脉,房前屋后,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白如雪的梨花,金灿灿的油菜花,土房子被花拥入怀抱,蜜蜂也纷纷赶来为院子的主人弹奏一首春的乐曲。春风拂过,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树下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嬉闹,惊吓地花瓣飞飞扬扬飘落了一地。屋侧有个竹篱笆,雪白的羊群在碧绿的草地上,慢悠悠地走着,云朵般飘拂流动;屋后的菜园,一畦一畦,那是妈妈种的大萝卜,不管是白的还是红的,萝卜缨儿都是翠绿翠绿的;白菜像极一个个小胖墩儿,挨挨挤挤在一起,仰天大笑。房前石坎梯地绿油油的麦苗整整齐齐,在春日的阳光下,麦田中的麦子如同一群群精灵,舞动着它们绿色的裙摆。妈妈说,四个梯地都是我家种的,集体给我家分的地,每年只有精心种植,才能有个好收成,才够我们一家四口吃上几个月。
老家,除了土房子让人不舍,还有小院那颗粗大的拐枣树,旁边还有大大小小的几颗紧紧的依偎在一起,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我的家园,也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拐枣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它们的皮很粗糙,上面裂了一道道缝;它们的叶子光滑嫩绿,上面像涂了一层油似的;它们慢慢结出青涩的绿色果子,它的果实近球形,经历一番风吹雨打后,“果实”在“霜降”前后成熟,经霜打后的拐枣“果实”,肉质鲜嫩,甘甜如饴,涩味消失,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
夏天,树下就是我们的乐园,三五成群的伙伴们在树下捉迷藏,你追我赶,时不时攀到树顶,与树紧紧相拥,比一比谁高谁矮,玩的不亦乐乎。男女老少,也来树下乘凉。每每到了秋冬,院子里的孩童目光不断地在拐枣树间游走,我也悄悄地在树下捡上几枝,与伙伴们坐在沟边的大石包上,你争我抢,甜滋滋的,竟引起大人们的吵嚷,这可是大人们冬季最珍贵的物品,是经济收入来源,是酿酒的珍贵材料,我们小孩儿可不敢大胆地吃。
“拐枣树”,是一种普通的树,然而也是最不平凡的一种树。它们虽其貌不扬,没有五彩斑斓的色泽,也无花枝招展的外形,但它们可以生长在山坡上、田沟边,它们总是先把自己的根扎实,把干长粗,默默为人们奉献。无论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洪水还是旱灾,枝枝叶叶紧紧依偎在一起,它们努力茁壮成长,不屈不挠,经历一番风吹雨打后,结出一串串最美味的果实。

三月,繁花似锦,和朋友再次路过门前院子的那颗“拐枣树”,仍然枝繁叶茂,傲然耸立,绝非仅是昨日的所为。“老乡,你看,这里也有你一直喜欢的旬阳拐枣酒。”朋友喊住了我。不远处,隐隐约约看到了“中国好人拐枣原浆酒业”几个大字,拐枣的情怀,便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和朋友下车,一起去探个究竟。
“欢迎你们来五龙湾生态园呀”,门口的人就是中国好人——杨厚根。可能是老乡的缘故,听到这个话音,给我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步入园区,只见四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犹如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树木林立成荫,花草依然,微风吹动,空气中弥漫的尽是甜丝丝的酒香。园区傍水而建,打造了绿树成荫,纯天然拐枣发酵,生产区环境优美,真是一个风水宝地,看上去就如一个聚宝盆。虽说家住铜钱关,也早有耳闻中国好人杨厚根,说实话还是第一次走进这个园区。

我也是铜钱关长大的,小时候我经常在杨厚根开办的照相馆打印照片,我还是习惯叫他杨叔,言谈之间吐露着纯朴与稳重,杨叔就如亲人一般,和蔼可亲。杨叔带我们参观了酒厂,给我们讲解了厂区的发展规划。拐枣酒采用野生富硒拐枣,高粱,糯米,野生毛草根,天然富硒水为主要原料,从制曲到发酵、蒸馏一直到酿出的工艺过程都是纯天然,精心酿造。从小对拐枣的喜爱,对拐枣酒更是情有独钟。杨叔随手拿起一瓶酒,问我:“赵家梅娃子,你要不要品尝一下咱们这个拐枣酒?”,我便拿起酒杯,品尝了一口,“真的是甜中带香,柔中甘醇,回味无穷,真是精神与灵魂的享受。”每一口都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仿佛将我带回了童年的时光,让我感受到了每一杯酒都承载着酿酒人的心血和故事。我感慨万分,为家乡的美酒感到自豪,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底蕴和文化。我相信,这份情感将会伴随着我,就像那些酒一样,越陈越香。
“酿造中国好酒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注重原生态酿造工艺,保证做良心酒,做健康酒,酿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情怀的酒。”杨叔给我们聊起了拐枣酒。我们一行的朋友问起杨叔,“你准备以后把产业怎么做?杨叔说:“我现在身体还不错,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按照园区规划图,把产业继续做大,不求有所回报,只求做点贡献,百年以后,还能有人能记起我。”听了杨叔一席话,让我感受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那坚韧的旬阳精神。
如今的杨叔,是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现任旬阳县人文学会慈善工作部部长……多少荣誉加持之下,杨叔的初心始终未忘记,在杨叔的带领下,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年来,在助残、扶贫、支教、敬老等社会事业中都看到杨叔的身影。曾把流落街头的人背回家,给饥饿的人送上一口饭,出现在孤寡病残者最需要的时候……几十年来,杨叔用善行完善自己,也感动了他人。连续多年为镇敬老院捐资捐物、为贫困青少年提供助学金……
提起这些,杨叔不以为然,杨叔说:“我是个穷人出身,最能体会穷人的苦和难,做人不能忘本,现在取得的一切也都是党和政府给我的,我所做的一切,也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回报。”
夕阳下,山谷的轮廓逐渐变得柔和,淡黄色的光线酒在山面上,营造出一片温暖而祥和的氛围。

家乡,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一种温馨的归属感。在喧嚣的人群中,我们总是迷失自我,但只要一提到家乡,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瞬间烟消云散。那片山,那片水,那些瓦,那些黄泥墙,它们是我心中永远的画卷。在外的日子,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家乡的那片蓝蓝的天、那片绿绿的田,还有那些热情的人们。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眼神,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回到我从小长大的地方,生我养我的地方,回之所及皆是回忆,感叹时间过得真快,熟悉的老人渐渐远去,儿时的玩伴早已各奔东西,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再来时,温一壶拐枣洒再续……
作者简介:
赵梅,1985年生,陕西安康人。一位文学爱好者,曾多篇文章发表于安康日报,各大媒体网站,也获得了各类奖项。喜欢一本书,一段文字,一首音乐,愿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让我们一起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静静享受文字的美好……
本期编辑:刘萧姣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