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是退役军人、从陕西省广播电视台记者岗位上退休的冯建喜先生70岁的生日,因为他在岗工作时爱岗敬业,为民鼓与呼,退休后热爱家乡,情系三农,为民办实事,而深受家乡的乡亲们爱戴。
2024年4月15日这一天,他的家乡铜钱关镇天宝村的乡亲们,自发为他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生日庆典活动,以褒奖他在人生旅途中所做出的工作成绩。退休前,冯建喜作为一名记者,从事着充满挑战的职业。肩负着传递真相,监督权利的重要使命。为此,笔者听着人们对冯建喜的介绍,走进了冯建喜的生活,并打开电脑,记录下了他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滴滴。
一 情系三农 一心为民
当年在陕西广播电视台的网站里,对陕西广播电视台的冯建喜记者的介绍是这样写的:人称泥腿子记者的冯建喜,不在采访的现场,就在采访的路上。
冯建喜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从事三农领域的采访21年,这21年,他足迹踏遍了陕西省107个区县,这是很少有记者跑遍全省的。
冯建喜扎根三农领域,常年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果园和蔬菜大棚,饲养圈舍,农民家庭院落,水利工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一线,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回到单位,大家经常看他都是满腿的泥巴,所以人们称他为泥腿子记者。有人评论说,时代需要这种泥腿子精神。
冯建喜心系三农,替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深受农民的喜爱。20多年的采访工作中,农民的西瓜卖不动了,蔬菜卖不动了,他仗义执言,走进西瓜产地、西瓜市场。西瓜摊儿采写深度调研文章。请求有关部门恢复了已经撤销的西安市内几万个西瓜销售网点,解决了瓜农卖瓜难问题。
关中养奶牛的奶农牛奶卖不动了,冯建喜写出的新华社内参得到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不但让乳品企业提高了收购牛奶的价格,还为奶农争取到国家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对奶农的扶持政策。
冯建喜不但深受农民喜爱,在陕西省三农领域的相关厅局也得到领导的重视,先后跟随省上领导和厅局领导出国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考察。
二 难忘军旅生涯,迈好人生第一步
冯建喜之所以走上省台记者这个工作岗位,22年的军旅人生为他打下坚实基础。冯建喜在部队当电影放映员的时候开始学习摄影,那时候还是120相机、黑白胶卷,那时拍摄要懂得用光圈控制快门大小,用速度控制曝光量,从冲洗胶卷到冲洗照片、放大照片,一样样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后来成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在部队冯建喜是一名新闻报道员,靠勤学苦练后来成为军、师级单位的新闻干事,冯建喜坚持自学成才,他把报纸当老师,从五个w学起,他写身边的事,写战士中间的事。冯建喜用相机和笔记录下战士们的付出和奉献,让更多人看到军人的坚韧与勇敢。在采访战士们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团结、担当和忍耐,军旅人生让他明白了人生中的一些真谛。
苍天不负有心人,后来,冯建喜在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发表了很多的文章,多次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在报纸上也发表了很多摄影作品、新闻作品。他说人生有了军旅的感悟,那才叫完美!
三 关注抗震救灾、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
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20多年的采访工作中,每当省内出现地震灾害、黄河、渭河、汉江洪水肆虐、险情不断的时候,冯建喜总是第一个冲在抗震救灾和抗洪斗争一线,哪里出现险情就往哪里去,哪里越危险就能见到冯记者忙碌的身影。他用摄像机、照相机真实的记录着领导科学决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地震和洪涝灾害的动人场景。用饱含深情之笔讴歌抗洪、抗震一线,广大干部群众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把党和政府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展示在观众和听众面前,也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洪水无情,人有情的真实场景记录在方寸荧屏和广播之中。
比如佛坪千年一遇的破历史记录的暴雨洪水灾害,公路冲毁,他徒步行走几十公里赶往灾区采访报道,在供应紧缺,吃饭达不到饱腹的情况下,坚持一月时间,确保及时将佛坪抗洪抢险、灾后重建工作的新闻传回省台。
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了陕西的宁强县,略阳县,南郑县,勉县不同程度的受灾,灾情较重的宁强县,大面积房屋倒塌。冯建喜第一时间奔赴宁强县和在略阳、勉县、南郑县,哪里最艰险就到哪里去,吃不好,住不好,一个月的奔波采访人瘦了十多斤。不但用新闻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抗震救灾的场景,报道了最感人的抗震自救画面和群众的声音,还拍摄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入灾区视察灾后重建工作的珍贵镜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对于凝聚民心,聚集力量起到的积极作用。
四 情系扶弱济困、捐资助学
冯建喜专注行善事、毅然做好人。从中央电视台为寒门学子申请助学款、从社会寻求资金为家乡贫困生捐资助学,默默为多个贫困学子托起求学梦,到募集资金为严纪春、刘选明、江永富等特困户捐赠物资,组织企业家到铜钱关区域敬老院捐赠棉衣棉被、安装路灯,到旬阳阳光中学残障儿童捐赠乐器,再到舆论监督政府部门为危房特困户龚文典以及石泉县最后一个住草棚特困户盖新房的故事,都阐释了记者冯建喜扶弱济困、捐资助学的善心善举。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播洒着人间真情,谱写大爱的动人乐章。
五 关注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冯建喜的记者生涯是非常忙碌的,尽管身在省城,却心系家乡,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退休后的冯建喜仍笔耕不辍,先后策划组织家乡的美食美景征文大赛活动,利用多个微信公众平台,积极撰写《旬阳脱贫故事》和“寻找最美乡贤活动”的报道,用抖音《探访百名乡村振兴创业人才》的事迹,助力家乡乡村振兴。
冯建喜退休前就加入了旬阳市人文学会,他认为关注弱势群体,打造旬阳人品牌,通过“三太文化”造福旬阳人民的学会宗旨很好,希望退休后自己的人生和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冯建喜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不在于你做了多大的官,也不在于你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影响了多少人,帮助了多少人创造了多少价值?
冯建喜希望通过持续不断地为别人创造价值,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更好地照亮别人,成就他人,让更多的人真正的改变命运。
六 侄女冯湉恬心中的大伯形象(节录)
今天是我大伯冯建喜先生70岁生日,让我能在大白生日宴上畅所欲言,抒发我对大伯从未言说过的敬重与敬仰之情。
大伯生于旬阳市铜钱关镇天宝寨村,1974年应征入伍,1995年转业到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从事记者工作,2015年退休做自媒体。岁月匆匆,人生七十年。我大伯他在部队以枪为武器,保家护国,在电视台以笔为武器,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用新闻传播正能量。而退休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没有耽于享受,而是心系家乡,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策划组织家乡的扶弱济困、捐资助学和家乡美食美景征文大赛等活动,撰写《旬阳脱贫故事》和“寻找最美乡贤活动”的报道,用抖音《探访百名乡村振兴创业人才》的事迹,助力家乡乡村振兴。被授予旬阳市最美十大乡贤,也是大家对他的认可。
小时候,知道大伯以前在部队,就觉得他是一个大英雄,威风凛凛。长大了得益于大伯的帮助,在电视台实习,了解了一名记者的情怀与担当。
大伯无论在军营苦战,还是在省台笔耕,他总是豪情万丈,心怀苍生,笔有波澜,情有家乡父老。几十年来,他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年轻一辈的前行之路,指引我们学会奉献,学会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让我们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
70年岁月,他一直在坚持战斗,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向他道上一句,您辛苦了。祝愿大伯身体健康,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七 作家吴建华寄语冯建喜祝福他70岁生日快乐(节录)
今天,我们喜气洋洋、齐聚一堂,共庆冯建喜先生记者生涯与70华诞。其实在我看来,冯建喜的人生经历应该划分为求学20年、军旅20年、记者20年、乡贤10年,共同构成了他七十年的光辉而无悔的人生。无论他在部队,还是在电视台,也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作为最美乡贤,他都是一位积极向上向善的人、勤奋好学而努力奋斗的人,是一位有情有意而有担当责任的人,是一位为国家与家乡发展而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
他选择今天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来感恩各位朋友和家人,犹如70年前他的父母选择了“出门在外·相逢建喜”的好儿子一样,他的名字注定了他一生漂泊、一生为理想、为别人作嫁做嫁衣裳,而个人好在其中、乐在其中的上上签的人生格局。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为什么呢?皆因天道有序,天道酬勤,天道酬志。我们因此感恩相遇,感恩有缘,感恩相知、感恩相识与感恩相守!
70 年风雨兼程,70年血与火的奋斗,他经历了人文与大爱的洗礼,铸就了他坚韧、敬业、吃苦耐劳与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也铸就了今天非凡的寿宴。
让我们共同祝贺他 70 年记者生涯的辉煌成就,祝福他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幸福,万事如意!也衷心感谢各位朋友的齐心努力,将寿宴活动办得如此隆重与高端大气,也同时祝愿在场的所有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八 寿星冯建喜在70岁生日庆典仪式上致答谢词(节录)
在这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竞放,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里,大家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赶来,抽出宝贵时间,带着深情厚谊,来到这偏僻山村,为我庆祝 70 岁生日。这是我一生中最为珍贵的时刻,你们的到来,让这宁静的秦楚山庄增添了靓丽风景,可谓蓬荜生辉!在此,我向各位尊敬的客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恩有你们!
转瞬间已是 70 年沧桑轮回,多少往事如烟似梦。在历史的长河中,70 个年头诚然短暂,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却颇为漫长。回首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我出生于旬阳市铜钱关镇天宝寨村,水有源,树有根,我感恩这片桑梓,铭记这份乡情,永远报答不完父母和家乡父老,以及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
70 岁是人生的全新篇章,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将怀揣梦想,积极奋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未来的岁月里,我期望能继续为家乡、为亲朋好友多做有益之事。我期望今后能为家乡倾力奉献,期盼家乡因我的努力而有所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期待与大家一同分享未来的快乐与成功!
作为一名从事数十年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衷心感谢旬阳市人文学会、旬阳市乡贤会、旬阳市太极城文化研究会,为我精心策划举办这次以冯建喜记者生涯 70 载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 70 岁生日庆典活动。你们是我坚实的依靠、无尽的动力与精神支柱。你们对我的厚爱,令我由衷感动。
我要感谢我的冯氏家族、家人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你们给予的宝贵指导与悉心照顾。
我要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是你们亲自出席我的生日庆典,与我一同分享这个特殊时刻,你们的到来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和快乐!我会永远铭记你们的温暖与深情。
感谢所有为我送上祝福的人,是你们的关怀与祝福,让我倍感幸福!你们的祝福是我收获的最宝贵财富,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与幸福!谢谢你们!
我要感谢此次生日寿宴中的每一位厨师和各位执事和服务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你们在每个细节上都做得十分到位,让这个生日宴席精彩而难忘。
同时,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书画家为我赠送的墨宝!衷心感谢为我 70 岁生日庆典活动赞助支持抽奖产品的丰京书画研究院、陕西鑫宝葫酒业公司、秦楚驿站民宿、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康领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南山酒业公司、旬阳拾金子工贸公司。
70 载风雨兼程,70 年春华秋实。寿酒千杯不嫌多,寿面万丈不算长。今日我们略备薄酒,家乡土菜不成敬意,一则是表达对大家的敬意,感恩你们的驱车而来;二则是想借此与各位亲朋好友欢聚叙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若有招待不周之处,还望各位亲朋好友多多包涵。
最后,我衷心地祝福各位嘉宾增福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愿大家笑口常开,月月都有好收入,四季发财,年年都有好身体!最后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
(完稿于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
作者简介:
龚建华,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库认证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中国散文网注册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政协安康市、旬阳市文史研究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安康市楹联协会会员,安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76年至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400余万字。个人文集《唱着歌儿行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有41篇文学作品在中省市县征文活动中获奖。并被收录于国内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网站。个人艺术简介分别收录于《中国作家库》、《当代中国文艺家大辞典》、《安康市艺术人才艺术档案》。
本期编辑:刘萧姣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