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大妈这天突然牙疼起来。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袁大妈疼痛难忍,粒米难进,只得去医院。袁大伯要陪她一起去,袁大妈说:“没事,只是看个牙疼,我腿脚利索、头脑清楚,我自己去能行,你留家看孙子吧。”袁大妈的社保定点医院是综合医院,没有口腔急诊,只能看普通门诊。于是,袁大妈乘35路公共汽车坐12站,连等车带步行花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医院。一楼挂号窗口排队的人倒是不多,可是袁大妈却挂不上口腔科的号。挂号窗口甩出来冷冰冰的两个字:“没号!”袁大妈小心翼翼地轻声问询:“什么时候能有号,我再等一等能有吗?”挂号窗口里有点不耐烦了,说:“在网上,自己看宣传牌。下一个。”这时有旁人告诉袁大妈可以去老年人专用窗口看看有没有号?袁大妈来到老年人专用窗口,窗口有一行字特别强调必须是85岁以上老者本人持证才能在此专用窗口办理事项。85岁已是高龄老人,如果真的有病,大概率也是卧床不起,不知能有几个85岁以上的老人能本人亲自来此窗口排队?这样的老年专用窗口岂不形同虚设?袁大妈见长龙般的排队人中并无85岁老人,自己虽未及85岁,但也是持有老年证的老人。政府都认定是老人,医院应该也会认可给予办理。可是袁大妈好不容易排队到窗口前,刚刚问询一句老人可以窗口挂号吗?就被工作人员生冷地支使到13、14号窗口:“那儿是老年关爱窗口,去那儿问去。”于是袁大妈又来到“老年关爱”窗口重新排队。好不容易再次排到窗前问询挂号,再次被拒绝:“这里不挂号,到网上预约去。”就是因为老人不会网上预约,这才来医院窗口挂号。可是窗口里的工作人员并不理会老人的实际难处,只冷冰冰地说声“没号”就打发袁大妈走。袁大妈好气愤,指着“老年关爱”窗口贴的纸条,告知:此窗口不挂号、不取号、不收费、不关联、不退费、不打发票等。质问窗口工作人员:你们什么都不能干,还能为“受关爱”的老人办点什么?如何去关爱老人?医院关爱老人体现在什么地方?可是窗口里并没人理睬袁大妈,也没有人出来问询、安抚一下。而这个窗口居然还是专门受理投诉的窗口,太讽刺了。这时旁边有热心人告诉袁大妈:大厅有宣传牌,说明手机如何下载APP,电脑如何打开互联网网址,然后如何上网预约挂号。每一步骤后面都有一段文字告诉怎么操作。可是袁大妈就是看不明白怎么下载、哪找网址?袁大妈只好又排一次队来到挂号窗口,用十分讨好的声音问:“我已经来了,可以加个号吗?”来到口腔科,根本见不到医生,负责分诊的护士就拦住了:“加号就像加塞、插队一样,对预约挂号的人来说是不公平。都像你这样加号,那还要网上预约干嘛?”“小姑娘,你看我一个老人,牙疼得实在不行。网上预约又不会,就请加一个号,行吗?”“加不了号。不会网上预约,大厅有自助机可以预约。”袁大妈来到自助机前看到显示屏花花绿绿,令人眼花瞭乱,她手足无措,还是不知道如何预约挂号。七、八台自助机前只有一个导医员在协助就医者操作,等到袁大妈跟前帮她预约挂号,也只有一个星期后的门诊号了。袁大妈楞住了,牙疼还没治,心绞痛又犯了。回到小区,袁大妈告诉邻居现在老人看病真有点难,社会对老人很不友好。萧长安听到了,感到这是个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国务院2020年就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国务院还要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落实,医疗机构应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要求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线下渠道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不断改善老年人服务体验,与线上服务融合发展、互为补充,有效发挥兜底保障作用。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现代网络设备问题,在老年大学一定要补上这一课。作者简介:

李康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从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2月从旬阳县城关镇入伍,在铁道兵11师53团历任战士、文书、班长等,1976年退伍在安康铁路分局工作。调铁道部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铁道部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铁道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铁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退休。
责任编辑:肖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