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网发布的“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这篇文章火了,但不是受万人追捧,而是受到普遍质疑。
这话放到三年前甚至更早些时候,绝对是一剂很好的心灵鸡汤,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好像一个长辈或者领导对下属的谆谆教诲,和风细雨版直抵心田,很中听、很受用。
但看似这么好一句话,为什么引起了网友的不悦甚至挤兑,应该值得加以思考。
一句话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不是语言多优美,修辞多恰当,而是与受众能产生共鸣。即使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和时段,绝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假如,这句话是一位领导讲给下属的,说“你好好干、日子会好起来的”。这言外之意就是好好干就能增加收入,或者提拔重用。如果这个下属听了他的话,好好干工作得到提拔后,大家都变得努力干事,那就说明不是这句话的“功劳”,而是这位领导的言而有信起了作用。
如果,这位领导是一个画饼充饥之人,而且经常说话不算数,那么,这句话不仅一文不值,而且讲多了会引起人的反感。
又假如,这句话是一位长者讲的,长者自己也确实从这句话中得到了实惠,那应该感谢的不是这句话,而要首先感谢长者所处的那个时代。
爱说教是人的“通病”,也是一个“社会病”,得治。因为,实践证明现实才会让人受到教育,学会转弯。
也别管现在的八零、九零、零零后们动不动就“躺平”,也别动不动拿“内卷”说事,一个农民工一月卖苦力挣个五六千元不算啥,一个家庭供养十几年的大学生连个三四千元的岗位都难找,不是被碰得头破血流,就是被现实无情打脸,你让他咋样相信“你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
当一个人被现实教育清醒后,首先怀疑的是他以前接受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家长和老师整天耳提面命的那些话是不是正确。再就是开始与现实抗争,成功者寡、失败者众。接下来就开始怀疑人生,慢慢会产生挫败感,乃至与家庭和社会产生拉开距离,抑或对立起来。
三年疫情对每个人都是一个考验,国家难,百姓难,年轻人更难。年轻人肩负着兴家立业之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他们那个人不想在社会的汪洋大海里翻腾出几朵浪花,无奈现实的风浪太大,能够活着不“溺水”就烧高香了。
语言的激励说白了就是营造一个氛围,鼓动一下情绪,但要恰到好处。不掌握时机,不注意受众的心理情绪,就容易产生负反馈。
光喊口号不会解决实质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敢于直面现实,不怕揭短亮丑,这不仅是自信问题,更是民心向背的导向问题。
年轻人只是社会知识少一些,但综合知识储备比上一代人要强得多、新的多。要激发它们的活力,就要少喊点口号,少来点“教师爷”式的说教,除了多一点感同心受,解决他们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鼓励他们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外,更多的是要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管理思维、机制的破和立下功夫,现实社会才能真正多点人情味、烟火气,“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就不会遭人讥讽,势必会受到万人追捧、千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