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老家祭祖,加上要办杂七杂八一些事,就在老家多呆了几天。
作为陕南一座盆景式中心城市,这两年的变化确实有点大,出落得有点像十八的姑娘,令人刮目相看。但最恋人、最勾魂的还要数州城包子。
商洛古称商州,便有州城之称。地处秦头楚尾,横跨南北气候过渡带,加上过去是南北通畿之水旱码头较多,饮食文化兼容并蓄,融合南北。
州城的小吃花样多、种类广、味道好,既有川滇之麻辣,也有湖广之鲜香,还有北方之酸咸。反正外面有的,这里基本都有,只是形状、味道有所变化而已。
留住人的心和腿,先要暖好他的胃。因此,小吃已成为商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以及外界深度了解商洛的窗口之一。
包子是州城人最钟情,也最能体现商洛兼容并蓄地域特点的传统小吃。如果讲大西安一张饼可加“天下”的话,就可以说州城的包子“包”尽一切。这里不仅包子店铺多,吃包子的人多,而且喜欢吃薄皮粉条包子的人最多。
包子原料以粉条为主,配上豆腐丁、韭菜末、葱花碎,用猪大油搅拌,关键用擀薄如纸的面皮包将起来,上笼大火蒸10分钟就熟了。好吃的关键是要浇上各家秘制的辣子水水,这里面的辣椒油太有文章了,也是各家竞争食客的“独门绝技”,绝对是密不传人的。
州城有家南街包子店,96年开始吃他家包子的时候,才是一毛钱一个。包子皮薄,用的大油拌馅,粉条穰活,辣子焦香,再配上一毛钱一碗的红豆稀饭就咸菜,老幼皆宜、可口实惠,天天门口人扎堆,一次蒸三四笼、一笼包子三十多个不经卖,上午十点多就卖完了。前些年南街搞棚户区改造,店铺搬到了南街东段,尽管我已不再南街上班了,店主也换成一个小年轻,我隔段时间还会赶去吃一次,但人没有以前那么多,我总感觉吃不出原来的味,尤其是那辣子水水不再令人勾魂。
州城人爱吃包子,吃包子也比较特别。先要把包子用筷子捣烂,根据个人口味,浇上几勺辣子水水,充分搅拌均匀后,先吃皮,再吃馅,最后喝上一碗包谷稀饭或者豆浆,擦擦油嘴、打着饱嗝,才算真正开启一天的工作或学习模式。
我过去一个领导是渭南人,在商洛工作期间就很纳闷,说他想不通州城的包子为啥皮那么薄,粉条馅包那么多,而且吃包子前必须先把包子皮整烂,与渭南包子的皮厚、馅少、种类多差异很大。我笑着说:你们渭南不缺粮,面是主食,所以包子皮厚,当饭尽饱咥;我们商洛粮少红薯多,粉条是主食,包子就是小吃,哪敢当饭吃!
小包子,大情怀。不管州城人身居何处,吃早餐时,都难免有一丝丝包子情节涌上心头,尤其是那诱人的辣子水水蕴含的殷殷乡愁。还有,当我们难免遇到烦心的人和事时,可否像包子一样,不敢说包容一切,起码学会感恩,懂得宽容,也算不负州城人的称谓吧。
作者简介:李向宝,男,54岁,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长期在党委办公室和国企综合管理部从事文秘和管理工作。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散文在《商洛报》《华商网》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