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老陈头调侃的话说,退休以后天天都是双休日,周周都是黄金周,月月都是寒暑假,年年都是返童年,真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常大姐的孙子孙女都上学了,放学回家要写作业,老陈头给文文和诗诗的书法课暂时停了,没事了老陈头就跟常大姐学厨艺。
这天老陈头跟常大姐说:“咱今天吃老北京的炸酱面,我来做,你在一边指点指点,这个炸酱面我总是做不好。”
常大姐笑了:“您是老北京,吃老北京炸酱面长大的,还做不好个炸酱面。”
“话不是这么说的,哪能吃什么就得会什么?我们都是吃大米白面长大的,当年延安插队的时候,韮菜麦苗还分不清呢。”
常大姐笑得更厉害了:“哈哈哈,哪儿的这么多废话!你来做,我来教您。”
“好呐,遵命!”
“先和面,放一点碱面和盐,再打一个鸡蛋,这样和出来的面有筋道,和好面饧半个小时再揉,多揉几次。”
“好呐。看来我从和面开始就没做对。我和面就直接放水和了。”
“接着来,把五花肉切成丁,别剁成肉馅。用水把黄酱调开,水别放多调得稀了。打火坐锅倒油,油热了先煸肉丁,放葱姜蒜大料,还要加点料酒提香,肉丁煸出油下调好的酱熬,开大火熬开转小火熬,熬十分钟左右出锅就好了。”
“好呐。你一边歇会儿,后面切菜码、擀面条我都会。”
“也不一定呢!煮黄豆青豆要放个大料和几粒花椒,煮出来香。黄豆芽焯一下一定要断生,不然有豆腥气就前功尽弃了。黄瓜切丝切细点。”
“知道了,你就放心吧。”
果然,在常大姐的指点下,老陈头今天做的这顿老北京炸酱面让老陈头吃出了儿时的味道,吃了一碗还不够,又吃了第二碗。

常大姐笑着说:“您喜欢吃面,赶明儿我给您做陕西的油泼面、裤带面、臊子面、蘸水面,还有那个字不好写,叫biangbiang面,看您喜欢吃哪样,我给你做哪样。”
“你怎么还会做陕西的面食?没听你说过呢!”
“还不是当年插队的时候跟陕北老乡学的。记得那时每天知青点都要留一个知青在家做饭,可是你们男生借口不会做饭,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做饭,都是我们女生留下来做。一开始我们哪会?还不是陕北大妈大嫂过来教我们。”
“那好哇,陕北面条也是我们儿时的味道呢!你先说我听听油泼面怎么做?”
“油泼面最容易了。面和好了擀成又粗又宽面条,碗里搁上黄豆芽,倒点生抽,面条煮熟后捞在碗里,上面撒上葱花、花椒粉、辣椒面,把油烧热了往面上一浇,顿时香气四溢。”
“臊子面呢?”
“陕西臊子面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数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岐山臊子面最关键的是做臊子,臊子有荤有素,突出酸辣味。面条煮好后浇上臊子,讲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汤要宽,面要少,油要多,趁热吃,热得烫嘴才体现臊子面的特色。”
“你说的我都要流哈喇子了。明天就做臊子面,把萧长安、徐慧英、宋剑、乔俏,看看咱们当年陕北插队知青还有谁都叫上,来咱家一起回味陕北的味道。”
“好啊,我这就做准备,先买肉买菜去。”
第二天常大姐做的这顿陕西臊子面,吃的大家直叫好!可是大家也直犯嘀咕:“这是当年的味道吗?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萧长安笑着说:“当年插队哪能吃上这么油汪汪的肉臊子面呀!过年能吃上一顿臊子面,也是没有肉,豆腐凑,能有点炼过油的猪油渣就算是好的了。”
徐慧英接着萧长安的话说:“也是,现在吃得天天像过年一样,吃得孩子们都厌食不好好吃饭了,我们那会儿总是吃不饱、吃不够呢。”
宋剑笑着说:“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对陕西的面食还专门作了介绍,说陕西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老陈头说:“昨天我们还在说陕西人爱吃面,尤其是关中几乎每个县都各有各家独特的面条做法,岐山臊子面、武功旗花面、彬县御面、杨凌蘸水面、户县软面、澄城手撕面、合阳踅面、大荔炉齿面、耀县咸汤面。”

萧长安说:“陕西还有一种汤汤面,也叫细面、长面、出汤面、浇汤面,在关中人尤其是上一辈关中人眼中,那可是心心念念的极品面。汤汤面做工很讲究,汤要肉汤,醋要粮食醋,汤鲜不鲜,全凭一勺醋。辣子要用大油泼,不能用菜油。鸡蛋摊成薄饼,油炸豆腐片切丝,与葱花放入汤中,红的是辣子,黄的是鸡蛋,绿的是葱花,一看就来食欲。捞面也很讲究,只捞出来一筷头面,拌上一勺汤浇进面里,把汤里浓郁的味道渗透到每一根面条里,那才叫美味之极。逢年过节,汤汤面是家家户户少不得的一道硬饭,”
老陈头说:“看来萧老总会做汤汤面呢,赶明儿也给我们露一手。”
萧长安笑着忙摆手说:“我可只会吃,不会做!”
老陈头说:“现在吃的比过去过年都吃得好,好像天天在过年一样。我们家诗诗爱吃巧克力,奶奶不让她饭前吃,饭前吃巧克力就不好好吃饭了。文文不好好吃饭,奶奶跟他说过去贫穷没饭吃,想吃都没有。你们猜诗诗怎么跟她奶奶说?诗诗说,没饭吃就吃点巧克力呀,吃巧克力就不吃饭了。”
大家哄堂大笑:“现在这一代孩子真是太幸福了。生活甜得都不知道什么是苦滋味了。”
一屋子人边吃边聊,越聊越开心。
从常大姐的这顿陕西臊子面,各自聊起各自儿时的味道。小孩子的天性爱吃零食。
现在的孩子想吃什么,爸妈给买什么,家里好吃的零食不断。
爸妈不买自己也能买,手里的零花钱有的是,吃得都不爱吃了。
宋剑讲他们小时候能吃到一根白糖冰棍、一把自家炒的黄豆,就已经是最大的奢侈了。那时粮食都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供应半斤黄豆算是副食,主要用来换豆腐吃。实在嘴馋了,求爸爸妈妈同意了,抓几把黄豆在煤炉上架起铁锅自己炒,快炒熟的时候倒一点盐水到锅里再炒干,吃起来更有滋味。老陈头回想起说,那年北京胡同里不知从哪里来了爆米花的小炉匠,一个特制的烧木炭转炉,炉里面倒上大米或者玉米豆,一手拉风箱吹得炉里炭火正旺,一手摇着铁转炉,眼睛盯着转炉上的压力表,待到炉里达到一定压力,将转炉套进一个特制的长条麻袋里,用脚把炉盖用力蹬开,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转炉里炒熟的大米或玉米瞬间全部爆成米花,香气立刻四周充盈。这倒是挺新鲜,从来没见过,一时间家家的小孩都拿着大米或玉米,排着队去小炉匠那里爆米花,一斤大米或玉米可以爆满好几大盆。刚爆开的米花吃到嘴里是脆的,放几天潮了皮了就不好吃了。姥姥把爆米花装进一个大口瓶子里,拧上盖就不会受潮了,什么时候吃都是脆的。有的孩子还吃出花样来,用糖水蘸着吃,用竹签扎成串吃,有的在炒米花的时候就往转炉里加几粒糖精,爆出的米花自然就带着甜味。爆米花成为我们儿时最廉价的零食。
徐慧英有亲戚是南方人,她回忆说有一年亲戚家来人到北京玩,给她家带的一大包葱油炒蚕蛹,开始看蚕蛹闭眼踡腿的样子有点害怕还不敢吃。亲戚说蚕蛹是动物蛋白,跟吃肉是一样的,不但能补充人体需要的蛋白质,还有多种氨基酸呢,比鸡蛋都富有营养。你还别说,观念转变了,再吃起来也不害怕了,还越嚼越香呢。好大的一包葱油蚕蛹,几个孩子你抓一把、我抓一把,没两天就吃完了。
老陈头说也吃过炒熟的蚕蛹,他说蚕蛹可是高蛋白,据说三个蚕蛹顶一个鸡蛋呢!
徐慧英听了大笑,老陈头莫名其妙,这有什么好笑的?
徐慧英说,我听我家南方的亲戚讲过,他们那儿养蚕的地方,是把蚕蛹是当猪饲料的,几分钱一斤不值钱。生活困难时期,才有人买来充饥。
老陈头说,现在可不一样了,当年生活困难时期都觉得不好吃的粗粮,现在都是健康养生的。
徐慧英连声说是,是,是,现在蚕蛹也是营养食品呢。接着她大家介绍说,给炒蚕蛹时先把锅烧热,滴几滴油,把葱花、辣椒、花椒、姜片炝个锅,炒出调料的香味,倒入蚕蛹翻炒出锅,吃起来的确有吃肉一样的滋味,南方人家把炒蚕蛹都是当菜吃的。
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儿时北京的味道,面食有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豌豆黄、烧麦 、麻豆腐、炒疙瘩;锅煲有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油煎的有油条、炸糕、灌肠、焦圈、姜汁排叉、糖耳朵;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聊得兴起,老陈头说咱们今晚就去东华门夜市吃去!我前几天带外地来的朋友去吃过,小吃摊从新东安市场摆到东华门大街,满大街灯火通明好热闹。有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还有你们刚才说的蚕蛹,不过是油炸的。宋剑说去吃锦芳小吃,那是北京从民国创始到现在久负盛名的小吃店,有麻团、杏仁茶、艾窝窝、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为有名,有山楂、青梅、桂花、豆沙、什锦、奶油、椰蓉等十几种陷儿。
有的说去护国寺小吃店,那些从庙会中的“碰头食”传下来的北京小吃,经过改良得精细起来,墩儿饽饽、枣卷果小巧可爱,姜汁排叉、糖耳朵百般玲珑呢。
有的说去九门小吃,那是北京小吃协会组织的。里面尽是一些老字号,有年糕杨、奶酪魏、小肠陈、爆肚冯等等。
萧长安笑了说:“大家也都别争了,我们就一家挨一家地把北京的小吃吃个遍,好好地回味回味儿时的味道,不能只留存在儿时的记忆里。”
萧长安的提议得大家一致赞成,有人问:“那谁买单呢?”
萧长安说:“这个好办,咱们定个规矩,老人出去聚餐一律AA制,各付各的钱。”
“这个好!AA制,谁不欠谁的人情债,也不背包袱有思想负担!轻轻松松,愉愉快快。”萧长安的这个提议又获得大家一致赞成。
作者简介:

李康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从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2月从旬阳县城关镇入伍,在铁道兵11师53团历任战士、文书、班长等,1976年退伍在安康铁路分局工作。调铁道部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铁道部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铁道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铁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退休。
责任编辑:肖海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