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旬阳红薯粉条:岁月里的质朴味道 文/肖海娟
作者:肖海娟   2025-02-02   浏览:3906

image.png

旬阳,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这么一种美食,它满载着时光的痕迹和浓浓的乡愁,那就是红薯粉条。那味道,正如旬阳的山水一般,它们展现出一种朴素无华的美,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繁复的修饰,却以其自然的形态和宁静的气质,却让人回味无穷。

当秋风渐起,旬阳的山野被染上了一层金黄,红薯便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乡亲们肩上扛着锄头,他们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挖掘着土地,将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红薯从泥土中挖出。这些红薯仿佛是大地母亲的馈赠,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和丰收的喜悦。红薯带着泥土的香气,堆在田埂边,好像是大地母亲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这些红薯,经过精挑细选,最终会变成美味的粉条。

制作粉条的过程,可是个古老又传统的手艺活儿,体现了旬阳人对食物的尊重和坚持。小时候,常常看邻居赵奶奶家粉条的制作。赵奶奶总是笑着说:“娃,这粉条可不简单,它是我们旬阳人的宝贝呢!”赵爷爷则在一旁点头,脸上满是自豪。

首先,把红薯洗干净、切片,然后放进石磨里磨成浆。那石磨虽然岁月悠久,表面光滑,却依旧坚守岗位。磨好的红薯浆沉淀后,淀粉和薯渣就分开了。淀粉是制作粉条的宝贝原料,得小心收集起来。

“赵奶奶,为啥粉条要这么麻烦呢?”我好奇地问。赵奶奶一边忙碌,一边笑着回答:“娃,这粉条是咱旬阳的根,每一道工序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马虎。”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赵奶奶熟练的动作,心中充满了敬意。

接下来是和面环节。把淀粉和水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这一步得有技巧和耐心,面团的软硬程度决定了粉条的口感。揉好的面团放进特制的漏勺里,漏勺底部的小孔让面团变成一根根细长的粉条,掉进沸水里。沸水咕噜咕噜,粉条在里面欢快地跳跃,就像生命的节奏。没多久,粉条就煮熟了,捞出来泡在冷水里,这样粉条会更有嚼劲。

“赵爷爷,为啥粉条要在冷水里泡呢?”我继续追问。赵爷爷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解释:“娃,冷水能让粉条更有嚼劲,就像做人,要经得起磨练。”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心中却隐隐明白了些什么。

泡好的粉条要晾晒。在旬阳的冬日阳光下,粉条整整齐齐地挂在竹竿上,一排排、一串串,像晶莹剔透的琥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微风吹过,粉条轻轻摇摆,发出细碎的声音,仿佛在讲述着岁月的故事。赵奶奶总是会站在一旁,看着那些粉条,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娃,等粉条晒好了,给你做最好吃的猪肉炖粉条。”

旬阳的红薯粉条,虽然外表普通,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的口感既有弹性又滑溜,带着红薯的甜香和大地的朴实。无论是炖菜、炒菜还是凉拌,它都能和各种食材搭配得恰到好处,展现出不同的风味。冬天里,一碗热腾腾的炖粉条,配上土豆、萝卜和大块猪肉,香气四溢。粉条吸足了汤汁的味道,咬一口,软糯中带着弹性,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夏天,把粉条用冷水泡开,拌上蒜泥、辣椒油和香菜,那酸辣爽口的感觉,立刻赶走炎热,让人回味无穷。

对旬阳人来说,红薯粉条不只是食物,它还承载着情感和回忆。它承载着家乡的记忆,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时光,那些围坐在一起制作粉条的日子,都深深印刻在心底。多年后,我离开了家乡,漂泊在外。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到有人卖红薯粉条,心中一动,买了回家。煮好后,我尝了一口,味道似乎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但又好像少了点什么。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红薯粉条,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便会涌上心头。我仿佛又看到了外婆和赵奶奶家人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耐心的教导,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情。

旬阳红薯粉条,就像一位老友,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等待,等待着每一个归乡的人,用它的味道,温暖着每一个旬阳人的心。

本期编辑:陈羽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