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铜钱关的涅槃‌ 文/王庭德
作者:王庭德   2025-02-25   浏览:3816

在秦巴山脉那幽邃的褶皱里,隐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铜钱关。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躺在岁月的河床上,见证了无数历史的风云变幻。

回溯至春秋战国,那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铜钱关便是秦楚两国争夺的焦点。楚国以其坚韧的民风,在此筑起巍峨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峦之间,企图抵御秦国的铁骑。而秦国,则以其雄浑的军力,一次次发兵,力图击溃楚国的防线。

岁月如梭,朝代更迭。同治初年,战火再次蹂躏了这片土地。白莲教的起义让铜钱关的城墙遭受了灭顶之灾,曾经的雄关险隘化为残垣断壁,在风雨中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悲凉。

时光荏苒,铜钱关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只有当地的老者,在夕阳的余晖下,对着那片废墟,讲述着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

然而,戊子年初春的一天,旬阳县与竹山县的两位县长,在一次偶然的会面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铜钱关。那一刻,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将两颗心紧紧相连,如同秦楚两国虽曾刀兵相见,却也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

“我们何不重修铜钱关,让它重焕生机?”旬阳县的县长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竹山县的县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是啊,这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连接两县的纽带。”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重建行动悄然拉开序幕。两县各出资五十万,共筹得百万巨款,投入到重修工程之中。工匠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当地的百姓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自发前来帮忙。他们或搬砖运石,或传递工具,忙得不亦乐乎。老人们更是带着儿孙,一边讲述着铜钱关的传奇故事,一边让年轻一代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

铜钱关.png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重修后的铜钱关焕然一新,正式向世人亮相。旬竹两县的百姓们像迎接盛大的节日一样,纷纷涌向关口。他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一位旬阳的老者紧紧握住竹坪老者的手,感慨万分:“曾经,我们虽同属一地,却因种种原因而隔阂重重。如今,铜钱关的重建,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竹坪的老者微笑着回应:“是啊,你看这秦岭巍峨,楚天辽阔,我们在这里把酒言欢,共叙友情,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关口处,秦腔的激昂与楚韵的悠扬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山谷之间。人们交换着特产,分享着文化,彼此的心也在这一来一往中更加贴近。

从此,铜钱关不再只是一座古老的关隘,它成为了旬竹两县人民友谊的见证,成为了秦楚文化交融的瑰宝,在和谐社会的画卷上,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王.jpg 

王庭德,男,1981年出生,旬阳市人,安康市图书馆馆员。旬阳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安康市自强不息好青年,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安康市电化教育馆“互联网+德育”宣讲员,陕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陕西好人,省作协会员、省残疾人优秀作家。他家境贫寒,幼时的一场高烧,使之成为肌无力侏儒患者。尽管走路都很艰难,但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铸就了与厄运抗争的不屈灵魂。为了学习,他曾趴在教室外窗台下偷听老师讲课;为了买纸笔,他曾拖着病躯到荒坡上挖药材;为了采访和写作,他曾一寸一寸地在乡间公路上艰难爬行……王庭德先后在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发表稿件2100多篇300多万字,数十次被汉滨、旬阳等宣传部门授予“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他的自传体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深受读者欢迎,现已累计15次印刷发行并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2020年,首部诗集《心灵的灯盏》获得出版。迄今已受邀请走进西交大附中、西安高新区、安康市人大和政府等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做励志讲座370多场;他的自强事迹多次入选中小学生期末考题,长期被中省市主流媒体报道,被观众誉为“励志哥”。

本期编辑:陈羽

责任编辑:肖海娟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