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陕西咸阳市泾阳县一场旨在提升群众文艺素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诗词学习与创作”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咸阳市泾阳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联合泾阳女子读书会共同举办,特别邀请到原泾阳县教育局副局长、高级教师王生飞老师担任主讲。讲座吸引了县域内的退休干部、教师以及诗词爱好者等20余人参与,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诗词创作的奥秘与技巧。

文化沙龙主持人:宋彥毅会长

文化沙龙主讲人:王生飞老师
王生飞老师以“提升诗词厚度与广度”为核心,针对诗词创作中常见的“重情感轻思想、重意象缺纵深”现象,提出了系统性的创作方法论,主要涵盖以下三大维度:
一、以象载意,凝练深远意境
王老师强调,通过“意象实体化”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从而形成清晰的画面感,就像印章盖在纸上一样,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与美感,实现情感与美感的完美融合。
二、纵横时空,构建多维视野
在诗词创作中,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应融合历史、现实与未来,将个体的情思置于宏阔的时空坐标系中进行思考。通过多维意象的串联,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意境网络,使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
三、典藏古今,锤炼诗意张力
善于运用典故是提升诗词质量的重要手段。王老师主张通过精简的文辞承载深厚的内涵,以增强诗句的弹性,激发读者的联想能力,进而提升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纵深。

为了使理论更加生动易懂,在经典案例剖析环节,王生飞老师选取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的《天狗》《街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经典名作作为案例,深入剖析了“意境营造”“历史维度”“典故运用”等创作实践路径。现场学员们听得意犹未尽,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当天,参加会议的学员认真学习并及时反馈,退休教师张国良表示:“王老师将抽象的诗词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创作技法,让我明白了如何让诗句‘立起来’‘活起来’,这对突破我的创作瓶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其他学员也普遍反映,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他们对诗词的“意境深远”“历史厚度”“典故运用”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本次讲座由泾阳县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会会长宋彥毅主持,泾阳女子读书会会长王海燕、研究会副会长张百禹等共同参与组织。主办方表示,今后将持续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断推动县域内的文艺创作水平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让诗词文化在泾阳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张明)
本期编辑:陈羽
责任编辑:萧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