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十一章:《困难的日子》(三) 文/任登庚
作者:任登庚   2025-04-03   浏览:5877

(三)

我们家里新添了一个成员后,整天的气氛就像逢年过节似地。每天一早,杨菊到学校去以后,屋里的活路就甩给母亲了。母亲一直重复地干着那永远也不厌烦的事:烧水,喂猪,照管孩子。学源也聪明,只三个多月时间就能看着大人逗他,咧着小嘴“咯咯”地笑。这更增添了母亲的欢喜,在家务忙过之后,就坐在床边,瞅着沉睡的婴儿,脸上现出无比的甜蜜之情。当孩子睡醒,脸上稍现出要哭的神情时,母亲就小心地用手拍着,给他穿衣、洗脸、喂糖水。那时不说给孩子买牛奶,就连麦乳精也很稀奇,说起来真是可怜!学源每天除开杨菊给他喂过三遍奶,剩余的时间在饿了之后,就由母亲给喂米汤和麦面搅成的稀糨糊。这小子好像能体谅大人似的,很少哭。邻居们都说:“你们的娃子乖,整天听不到他哭。”

但是,大人们的欢喜并不能抵消艰苦条件对孩子的折磨,幼小的孩子就是再懂事也难以抗住高山气候变换的侵害。学源有时感冒了,我们村上又没有医生,要抱到乡上卫生院又是几十里路,杨菊在学校又不能经常缺课。没办法,只好用土单方给治。在这方面田德教能算上我们田家院子的专家,杨菊就经常去找他。

“娃子发烧不?”田德教问起了病情。

“烧。有时出气还有点喘……”杨菊一五一十地向他说。

“你认得白柴胡不?”

“不认得。”

“家柴胡你认得不?”

“家柴胡?是不是平常商店里收的柴胡?”

“对。”

“那我认得。”

“白柴胡和家柴胡长得形状差不多,只是叶子稍宽一点,密一点,颜色稍微深一点,我们前梁上就有。你去拔几根,洗净之后再在我这里拿一些紫苏加五根四季葱根,砍一把金竹叶,切几片生姜。柴胡解表,金竹叶是凉的,生姜驱寒,葱能去风。你把这几样子加在一起,给娃子熬水喝,保准见效!”

于是,杨菊学会了认白柴胡。

过几天,学源又咳嗽起来,杨菊又去问田德教。

“娃子吐白啖还是黄痰?”田德教又问。

“没细看。”杨菊不敢撒谎。

“白痰是受了风寒引起的,黄痰是火,你说不清了我就去看一下。”田德教说着就起身。

看过之后,他吩咐:“你去找几片琵琶叶,搅蜂糖炒糊以后给娃子熬水喝,这样好得快。或者用新鲜梨子搅着冰糖蒸熟给娃子吃,一次就好。”

杨菊不敢怠慢,照着做,很快治好了学源的咳嗽。

学源有时吐奶,这叫田德教治起来也简单:“如果是吸了冷风,就是寒气。你去把鸡蛋清打到酒盅子里,用手帕包住,在娃肚子上来回揉,一直到见白沫就好了。”

杨菊照做,果然见效。

就这样,学源到一岁时,杨菊说自己学成了半挂子医生。

学源能走路了,到处跑,母亲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如何能撵得上?人小跑路也不知道个高下,经常跌得头破血流。学源跌一次跤,杨菊流半天泪,母子连心呐!

端阳节那天下雨。一吃过早饭,田自弟就来叫我到他们家去。他说今天请了几个人就下雨天陪我打川牌玩,下午在他家喝酒。我自然不能拂其好意,就跟着他去了。当我们正玩着高兴的时候,杨菊眼泪长流地抱着学源来了。学源的额头跌破了一个筷子宽的长口子,满脸是血,伤口被麦面捂着,不住声地哭。

“赶快送乡卫生院!”我的第一反应一出来,顾不上和别人打招呼,抱着娃子就走。

外面大雨下着。我戴着草帽用塑料纸包着学源。杨菊流着泪,学源哭着,我无声。

“我想请一年假。”杨菊说。

我无法回答。

“娃子病了没处看,在屋里他奶又管不住。到底是娃子重要还是几个工资重要?”她嘟囔着。

杨菊说的是实话,娃子比一切都重要,但我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言语来回答她。我不能说她对,也不能说她不对。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不按她说的意见办,又有什么办法呢……

【选自长篇小说《变迁》第二十一章:困难的日子】(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1-2306301A35YJ.jpg

任登庚,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出生于1960年11月,家住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人文学会会员,旬阳市老促学会会员,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1978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代理教师、大队会计、信用社信贷员。1984年任副乡长,从此在乡镇历任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期间参加党校在职函授学习两年,离职在党校学习一年,在职参加《清明》《希望》小说函授学习两年。回县级单位工作后,历任正科级纪检组长、副局长、四级调研员。平时爱好文学,公开出版三部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变迁》。

本期编辑:陈羽

责任编辑:刘萧娇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