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观音庵·黄樱树 文/王贤雅
作者:小编   2023-06-09   浏览:676


  仙河从秦岭深处缓缓淌出,一路向东南直奔汉江而去。在接近汉江二十来里的西岸,生出一个风光秀丽的村庄,村庄背靠何家山(也称凤凰山,似乎没叫出名),山下那面坡称庵坡。庵坡地势长的奇特,左边小山梁陡峭悬崖直下河边;中间缓坡约两里地忽而巉岩宕下数十丈,闪出一块约二三十亩地的平地,平地慢坡外沿有石梁蜿蜒向右斜插过去;右边山梁顺茨沟跌落至河边再扬起头向上游延伸一里多地,将左侧插来的小山梁包抄起来,连同上坪到此形成了一个“∪”字形的大湾。大湾里泉水充盈,随处一挖就是水氹,人们就称其为“水田”,大家都修田插秧种稻。夏季里稻花飘香,秋季里稻谷金黄,村庄内绿树映掩,河水从村庄外流过。这里是仙河岸边一方灵秀宝地,

  从水田向后坡走去,也就是“∪”形大湾的左端,在大坪处巉岩下有一座被称为“观音庵”的寺庙遗址。观音庵,顾名思义,自然是祀奉观世音菩萨的庵堂。本地生活在上世纪1990年代前的成年人大约都有记忆。
这座庵堂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山门向着柳湾上河方向,为两进一院一天井结构,山门兼戏楼——拜殿——上殿,整座庙宇占地面积约有3亩。山门青石门墩门槛,宽阔的门楣,两扇笨重的木门,大门上寮檐向天空翘起。进了山门是门厅过道,隔墙(或大柱子)承载着二楼,二楼全铺木板,是戏楼,台口向着拜殿。穿过戏楼就是前院,院子很大,可容纳800——1000人。
转身再看戏楼。前台左右前后有四根一人合抱的朱红大台柱,与后台的隔壁、马门、横梁、长挑结构在一起,采用抬梁斗拱结构,前檐飞翘的檐角向两边突起,直插空中,歇山屋顶,上面屋檐再起,琉璃瓦虽已斑驳,气势依然巍峨壮观。
戏楼两边有围墙与南北两面的厢房相连。两边厢房各有十来间,土木结构,木板楼上下两层。南边厢房供接待香客、安排憩息之用;北边厢房是丘尼佣人的斋舍。院子里有十几颗柏树,大的有水桶粗两丈多高,小的也有脸盆粗。
厢房向后就是拜殿,中间三通间,砖木结构,青砖铺地,正面墙壁悬挂观音菩萨等佛画像。拜殿西边有间柴房,拜殿东边是一间过道。穿过过道是拜殿与上殿之间的天井,天井中间有一座2米多高六边形三层空心化钱楼,又来焚烧纸表冥钱的地方,表面贴有白兰相间的瓷块,那是用瓷碗砸破的不规则的小块贴成的,很是华丽。
走过化钱楼,前面有台阶步入上殿。上殿前台阶有二尺多宽,上殿前排有八根朱红大柱,大柱中间是镂空木质花窗镶嵌,上殿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泥塑像,高2米左右,观世音是梵语意译,全称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两侧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佛教称为“三大士”。神像前是香案,香灯,地上摆着蒲团。两侧还有多尊高1米左右造型各异的菩萨塑像。
在拜殿过道门口与南厢房相连的拐角是生活用房,生活用房南侧有一仄门通到院外,顺房檐向后走五六米远,房檐外有一眼深二丈有余的泉水井,井身直径二尺左右,只容得下一只水桶上下。用青石板从中凿个圆洞盖在井口上,用长绳系在木桶梁上,再栓一石头,握住绳子往井里放下水桶,水桶触到水面了,桶梁上有石头靠重量压歪水桶灌满水,两手换把提出一通火半桶水来。泉水清澈明净,甘甜可口,饮水位较深,冬天井里热气上升冒出井外,烟雾袅袅,古人称之为“烟雾井”,认为这是奇异现象,自然与佛联想,更加使得神灵的灵验。其实这与关中户县草堂寺的“烟雾井”是一回事。
上殿后檐墙外离巉岩不远,在上殿与巉岩的西北角石坎上,有两座密檐式砖塔,一座高的约十一层,尖顶;一座矮的约九层,圆顶。塔身每一层伸出的飞檐上都长满了草与苔藓。塔是为圆寂的尼、僧所建,有的是为供奉大师舍利而建,这两座塔的作用不得而知。

  大殿墙外东南角石坎上,也就是“烟雾井”里边两三米处有一棵世界珍奇树——“黄樱树”。
这棵“黄樱树”有两丈多高,灰黄色树干,胸围有二尺三四寸,有两枝向上,一枝向南,还有一枝向西北伸到接近房子。细枝盘虬交错,树冠蓬松直径二丈有余。树叶形状像柳叶却比柳叶短比柳叶宽,寸把长两头尖,全缘无齿;叶片成奇数一回羽状复叶,丛生,因而浓密。远望一枝枝一簇簇呈波浪形突起,就像一个又一个的绣球缀成的大树。最奇特的是每年到了春天三月,鲜嫩的新芽开始萌发,露出嫩黄,随着叶片长大黄色渐浓,整个树冠呈浅黄色,闪着光泽,似乎原生叶也一同变了色,满树闪耀着黄的光泽。你会看到比金黄淡一点,比米黄浓一点,带一点微绿,却又看不出绿,鹅黄?柠檬黄?都不是。这种黄就只有黄樱树才独有的!夏季里上一年的老叶慢慢落下,新叶的黄色才渐渐变成黄绿色。
在河对岸,或仙河的上游、下游的高处,凡能望到观音庵的地方,都能看到这鲜亮的黄色,都知道这是黄樱树。

  观音庵是何时建的?黄樱树是哪里来的?现在当地人也说不清楚。是先建庵堂后种植的树,还是先有了树后建的庵堂,目前还未能得到确切考证,但是当年观音庵与黄樱树相互映衬是事实存在。
现在观音庵遗址的山门处倒是有几通残缺的石碑,其中有一通被今人立在原山门根基右边石阶上,碑上文字依稀可见,记载着清道光年间(1821-1851),庵堂遭山洪泥石流冲毁、淹没受损后恢复重建的史实与布施名录。有人说,还有石碑上有康熙、乾隆等字样。根据庵堂的清朝建筑风格可知,此庵应有二三百年了,或者更久远。现在遗址周边还有多通石碑残破不全,字迹无法辨认,还有的已经砌进农田的石坎中了。
当地人们口口相传,说观音庵建筑如何辉煌,香火如何旺盛,甚至有人记得这一带(陕鄂交界)流传的“男友武当山,北有观音庵”的说法。从仙河这一带去武当上,现在走316国道两百多公里,那时走山路四五百公里,来回十天半月。香客们有小一点的祭祀就在观音庵朝拜观世音,大祭祀或者还愿什么的就要去武当山拜祖师爷、烧龙头香了。尽管一处佛教一处道教,但是山民们对神灵敬畏崇拜的虔诚都是一致的。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称比丘尼,略称尼或僧尼,也称尼姑。管理庵堂事务,接待香客,主持祭祀。仙河这座观音庵的香火一直延续到解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地方经济条件落后的影响,校舍奇缺,普遍都把当地的寺庙庵观改为学校。观音庵最后的尼姑(也有人说说“和尚”)被迫迁移到别处或者是还俗了,业务文字史料记载。但“观音庵”却在当地影响深远。人们把仙河中游的尖山与仙河下游吉家庄之间的这二十多里的一段区域称为“观音”,连庵堂所在的这面坡也称作“庵坡”。因此,就有了“观音管理区”“观音公社”“观音乡”“观音小学”“观音初中” “观庄社区”……与“观音”有关的粮站、医院、供销社等名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印记。

  观音庵自新中国将它作为学校后,先后设立观音小学、观音完小、观音七年制学校、观音九年制学校、观音初级中学直至1994年迁新址。六十年间当地政府与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曾对老庵进行多次修缮。两边厢房与拜殿翻修加固,用作教室、办公室、师生宿舍、食堂;同时,也经历了“文革”破坏,山门、门楼、古塔彻底捣毁,神像无头无臂东倒西歪,上殿残桓断壁……后来在古庵南边扩建了好几棟平房,以满足服务区内的学生入学就读。
黄樱树下古庵里,我在这里读过小学,我的孩子读过初中,这里是仙河区域里的最高学府。一代代学子大多数在这里就读,由这里输送到上一级学校。这里来过不少有学识有名气的教师,也走出了很多国家的建设人才,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当地人总说,观音庵是个有“风脉”的地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迁走之后,校舍拆除,所有的原材料搬到新址,将所有墙体推倒,树木砍伐殆尽,地基恢复成耕地,就留下遗址,就剩下黄樱树孤零零的挺立在上殿遗址的后坎上。
学校迁址二十年了。二十年来,观音庵遗址似乎恢复了当年香火的兴旺阵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天不等亮,鞭炮礼花就连片响起;平时也是烧纸焚香朝拜不断。上殿遗址处以及两边厢房处一字排开插着 “玉皇大帝”“观音菩萨” “祖师爷”“财神爷”“药王爷”“送子娘娘” “红军老祖”等等署名的木板牌位,不管佛教道教革命先烈都汇合在一起了。发了财的老板,遭了大灾大难的苦命人,平庸的民众,都要来感恩神灵曾经给予的庇护并希冀保佑日后的太平和财源滚滚。倾其虔诚,焚烧纸钱燃放爆竹烟花。
然而,黄樱树受不了啦!近距离的烧烤,硫磺硝烟的冲击熏染,黄樱树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一枝枝枯萎,春天不再有黄叶长出,原有的叶子也不鲜亮了。到了2009年,两个大枝没有树叶了。2011年仙河镇政府在县里请了专家来诊治维护,砌石台围上护栏,注射营养液,期望珍贵树种起死回生,因为她是县级有名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物种)”。但是,黄樱树还是没有“扛过去”,2012年黄樱树再也没有一点黄色也没有一丝绿色了,萧瑟的身躯支撑在杂木林中。

  现在,观音庵遗址上的香火还在继续。人们在顶礼膜拜之后,都要谈论叹息一番:观音庵不该拆了,黄樱树不该死了;观音庵如果还在,或许香火更旺,或许会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黄樱树如果还在,或许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
从文化传承角度说,观音庵毁掉了还可以重建;黄樱树死掉了可以重新种植,但是黄樱树生长几百年不见她开花结籽,也不见她树下生芽,更没有人来为她嫁接、扦插进行繁殖,就这么没有了。据说全国只有两棵,另一棵你在哪里?
观音庵,黄樱树,只是纷繁世事中的一丁点儿,生是自然的,灭也是自然的。就是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清朝的圆明园也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况乎此等无名庵堂树木了。
仙河是
旬阳东区的最边远的乡镇,其东北两边都与湖北接壤,仙河也一分为二,中上游隶属湖北,中下游隶属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还是不薄,但是在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的今天,仙河似乎落后了被边缘化了。笔者猜想,应该有仁人志士在筹谋吧!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