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级的安排方案出来了:我被调到钟和镇当人大主席,张才升在阳山乡合并的镇上仍任人大主席一职,冯自章在原地当了主任科员,结束了他一生中五年的乡级领导生涯。几个副职们被调得东西少见面,乡上的一般干部整体并入了新设立的镇上。
乡镇经过第二次的撤并之后,正逢国家大政策的调整。只两年的时间,就先后减掉了农民的特产税和农业税,乡镇政府对于农村的工作已经由索取型转入了投入型。工作方式这样一转轨,乡镇干部们下村去再也不是想着如何向农民收钱了,而是帮助农民们设计着向上级要哪些经济发展项目,怎样在各部门争取投入农村的资金。这样就从从根本上扭转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使喊了几十年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口号落到了实处。
随着大气候的转变,乡镇内部的工作也逐渐地步入了规范化,这些表现最为显著的地方就是财政工作。财政的收入不再是乡镇工作的主要任务了,干部们的工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都能按月发放。县级以下的单位不再设立金库,用钱都实行报账制,所有的经费开支一律都在县上的会计核算中心报销。县上对乡镇级的考核方法也来了个彻底的大转变,财政工作由百分制中的四十七分降到了五分,乡镇政府真正从管理型转变成了服务型。
乡级人大主席团的工作职责,除开定期召开人代会以外,日常的工作重点就是调查、视察和检查工作,把镇党委的意图贯穿于镇政府的落实行动中,协助解决难题,同时督促政府在为民办事方面做到件件事情有着落。从我个人的资历来说,在乡镇几十年的领导生涯中经历了多种职位的转换,对于自己由一个主导型的角色转成了“帮衬”型,心里也没有多么大的失落感。长时间的责任压力,已经使我养成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些,为我在人大工作岗位上能发挥作用打下了坚硬的基础,也是自己的调查建议能得到各级采纳所具备的基本功。
……
又一轮乡镇改革方案到了。县上人事局下发了文件,要求乡镇干部们竞争上岗。这一下,使本来很安静的局势一下子变得躁动不安,大家一个个又人心惶惶起来。
实话实说,乡镇大部分干部对这一套是厌倦的。我在乡镇干部的多次竞争上岗中,可真是尝够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之味。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我无论如何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就以钟和镇的干部机构改革调查为依据,写出书面材料,向县上道出了历次机构改革的酸辛:
……
目前乡镇干部队伍的现状
自从一九八四年基层政府由公社改为乡镇以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部队伍结构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如何分析客观形势的改变,是能否正确地认识乡镇干部,掌握队伍的重要手段。
一、乡镇干部结构的变化。
这方面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文化方面。在设置公社化的时代,单位干部的中专文化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边远山区甚至连一个也见不到,更不用说大专以上的文化了。现在,乡镇干部们的文化最低层次也是中专,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其次是年龄结构的变化。设立乡镇以前干部的年龄大部分在三十五岁至五十岁之间,现在的干部年龄四十岁以下的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第三是居住地的变化。以前的公社干部一头沉(即家居农村)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现在的乡镇干部把这个比例倒转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居住在县城,还有百分之三十以上居住在集镇,即使有些家住在农村的,也是大部分脱离了土地,夫妻两人一方在乡镇,另一方在企业的居多;第四是工作方式的改变。在公社化时,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安排群众生活,组织开荒种地,主抓粮食生产。由公社变成乡的初期,干部的主要任务是抓财政收入,催粮要款,刮宫流产,这既是一个工作的转轨时期,也是被乡镇干部们称为“难产”的时期,同时是群众与乡镇干部关系逐渐地疏远时期。近几年,自中央一系列惠农的文件出台之后,乡镇干部们的职能又在发生新的变化,由以前的行政命令变为现在的引导服务,乡镇干部与群众由“油水关系”逐渐地变成了鱼水关系。干部们虽然少了“难产”期的痛苦之感,但代之而来的却是无所适从的思考。
二、乡镇干部的基本素质。
随着各级党政组织对乡镇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加强,乡镇干部素质都在不断地提高。首先从政治面貌来看,设立乡镇初期单位的党员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领导,另一部分是老同志,一般干部中,党员在单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现在的乡镇干部队伍里面,党员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其次从业务素质来说,乡镇干部经过上级对口单位的不断培训,都有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一技之长;其三是从思维方面来观察,由于受多年改革竞争的启发,干部们都感到不进则退,退则无出路,因此上进心比较强;第四是从干部整体队伍的长远发展着眼,很多乡镇干部经过多年的锻炼之后,担负起了单位的领导职务,有的经过推荐还担起了县级领导的职务。这说明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是过硬的,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
三、乡镇干部的来源。
当前,乡镇干部队伍的来源各异。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部分是国家正式干部,这部分人基本上已经退居二线;四十至五十岁的干部大部分是农选和合制出身,这部分目前还有很多人在担任着单位的领导职务;三十五岁以下的干部大部分是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有一部分人是部队退伍安置的,还有极少数是通过关系进入单位的。几十年来,各种人员成分的不断增加,逐渐地充实着乡镇干部队伍,同时也引来了一阵阵精减的呼声。
四、几次精减与膨胀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乡镇职能的变化,各种职责在逐渐地细化。一方面,上级部门不断地在乡镇设立对口单位,对口岗位,这样就引起了人员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人事管理部门要求从编制上限制增人,这就引出了增人和减人的矛盾,出现了“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对乡镇干部的精减,从时间上来说已有二十多年;从方式来看,有政策性“硬”减的,有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挤”走的,有经过动员自愿到企业的;从形式上来看,有个别离单位的,有通过运动式精减后“大帮子”一次离走的。现在,让我们来回头望一下几次大的精减过程,从而认识一下“怪圈”是怎样形成的吧!
第一次精减。第一次提出精减干部是在一九八七年冬,那次在动员时讲过“不扎实工作就清退回家”的内容,当时乡镇干部们都感到很“稀奇”,也很害怕。但是,宣传了几次文件,搞得干部们紧张了一阵之后,也没见怎么样去落实。
第二次精减。在一九九四年夏季,当时的清退主要是“归位”的内容。因为那时干部们的岗位编得比较乱,有的是工人身份占了干部岗,精简时要求这些人重新回到工人岗位上去,不能再继续做干部的工作,其结果也没成功。主要原因是乡镇没有企业,他们能到哪个企业的岗位上去呢?当时乡镇领导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单位伙食上的炊事员“清退”回去,让工人身份的干部们去做饭。结果呢?这一部分人既无做饭的技术,又无做饭的责任心,满怀怨气,搞得单位散了伙食。最后只好又请回原来的炊事员,使清退工作不了了之。
第三次精减。那是在二零零零年的秋季,当时精简的主要对象是计划外用工。干部们每人写了一份述职报告,大家评议打分,名曰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最后只是将计划外用工“请”回了家,计划内的干部基本没动。也有个别干部带着工资到企业的,单位便向上级写一份报告,称其把清退文件如何落实,竞争上岗淘汰了多少人员云云。这次精减实质是乡干部的进一步归位。
第四次精简。在二零零二年夏季,当时的精简形式依然是干部们各自述职,其他人打分,最后在领导会上审定。结果是对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工龄在二十年以上的干部们劝其退养。这次精减实质是一次对老干部的退养动员,是对年轻人鞭策上劲的活动。
多年的干部队伍精简,都是前面挪走了凳子,后面补上了位子。根本没有达到精减人员,减少财政支出之目的。
纵观几次精减的过程,正如基层干部们形容的那样:开始喊得凶,具体抓得松,结果一场空。其症结何在呢?要了解这些,只有深入到乡镇去调查实情,才能真正看到套在乡镇干部们身上的桎梏。
其一是乡镇主要领导的苦衷。减掉了别人,主要领导的日子没法过。被精减的人在单位上班时,对领导还恭恭敬敬,一旦把他减掉了,到那时他也就不认什么政策了,只认主要领导这个人。客气的当面诉苦,哭哭啼啼;不客气的找着吵吵骂骂,有的甚至找到家里胡搅蛮缠,那日子,真难过。
第二是一谈精减,乡镇领导班子的几个干部就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即:亲戚、家庭是第一面。他们劝你们别搞扎实了,某某是我们的亲戚,你们不能把他减下去。朋友、同事、战友是第二面。他们说:精简要掌握火候,你们单位的某某是我兄弟或朋友,减掉他,这就不够哥们义气了。第三面是上级业务部门,他们巧妙地给乡镇打招呼:我们的下属部门你不能动,否则……他们就会用各种手段来卡你。第四面是关系人物,他们表面上支持精减,实际上单位有些人是他们托人给批条子、打招呼叫进来的,你敢减吗?这些繁杂的关系,形成合力来对付几个人,谁不虚?
第三是乡镇领导不稳定因素制约了政策的落实。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底层,领导也是随时变动的。有的当领导调来调去几十年,卸任之后仍然在乡镇。他们在位时免不了要得罪一些人,一旦放下了领导的担子,各种各样的非议就会接踵而来,个别人甚至公开地谩骂他们。他们的今天无疑就是在位领导们明天的写照,在位的人难道不考虑?
第四是各种关系的活动,引起了乡镇干部们心理不平衡。个别有人事关系的干部尽管工作好坏,活动到了其他部门去工作,不用竞争上岗,没有受到精减的波及。一些没有关系的人留在乡镇工作本来就辛苦,凭什么今天叫他们下岗,明天叫他们回家呢?社会上这些关系的活动使乡镇干部们产生了逆反心理,一般对竞争上岗也不是多么积极,甚至持着抵触态度。
第五是干部下岗之后,出现的社会问题难解决。有的干部在乡镇干了几十年,讲农业技术有一套,一旦把他们推向了社会,那时一无资金,二无其他技术,出力的活做不了,技术活又不会做。家在农村的还能依靠土地生活,家在城镇的就只能当无业游民了!难道在乡镇工作了多年的干部,单位领导竟能忍心叫他们落得如此结局吗?
第六是无休止的竞争上岗助长了单位的不正之风。那些善于活动的人平常吹吹捧捧,拉拢人事关系;而一些安心务实工作的人,他们当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搞拉拉拍拍的,因而活动力也不大。行政单位评议一个人的工作成绩不像企业那样有明显的效益去衡量,竞争岗位时只能靠大家来评分。结果是把那些工作骨干分数评得比较低,平常不务实的人分数反倒高起来,领导对这些做法也没办法。这样搞,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意义。例如有一个乡镇拿出了干部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在会上要求大家来打分搞考核,最后统计每人得了一百分,整得领导好被动!
以上的各种成因,束缚着乡镇干部们的手脚,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每次人员精减基本上留之于形式。更不可小视的是在为界所形成的影响,那就是乡镇干部们受歧视。
去留建议:
在新时期,加快农村发展是乡镇的第一要务,稳定农村秩序是乡镇的第一责任,公共服务是乡镇的第一职能。在农村的改革工作中,乡镇一级有着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乡镇管理和队伍建设中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变“减”为“管”。为使乡镇干部尽快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建议各级从政策上、技术上设立面对乡镇干部的培训机构,实行定期轮训,使其在转变工作职能当中能尽快地步入角色,少走弯路。
(二)对单位实行规范管理,使干部们能安心地工作。当前乡镇精减的原因,说到底是一个人浮于事财力入不敷出的问题。仔细分析,一个乡镇一年工资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就是精减几个人也不可能使财政从整体上彻底改观。要达到减少开支目的,就要在节约资金加强管理方面多研究。一是把讲阔气的资金改变用途,用于实惠,实行明补,对车辆费用补到人头,不再实行公车消费;二是实行定补。对会议费和电话费按人按次概算到乡镇,实行定额核销;对既成事实的招待费就应该去承认他,实行定额管理,谁超支,谁负责;三是实行专款专用,保工资,保运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节约大量的资金,乡镇领导不再为干部们的工资而发愁,干部都能安心地工作。
(三)堵住入口,引导干部自愿分流。市委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内,乡镇原则上不准进人。”认真落实这一规定,就能从根本上控制乡镇机构的膨胀。在制定引导干部的分流政策方面,要多研究一些政策激励的办法,对能领办企业的干部,实行与单位签订合同的方式,按照工龄长短计算,发给一部分工资,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激发这一部分人走向社会的勇气,使之能放心大胆地步入新的岗位,不能硬行地将其“挤”出去。要疼爱乡镇干部,他们毕竟是国家基层政权的宝贵财产!
……
调查报告写出后,很快就在县上的《政策研究》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也许正基于此,后来对乡镇的竞争上岗工作也就很少再见过细的督促。乡镇干部们对上级领导态度的细微变化谁还分辨不清?他们也乐得少受麻烦,就报了机构改革的材料,使竞争上岗工作草草地收了场。随之,全省对乡镇领导职数实行精简,乡镇不再设立专职人大主席,人大主席职务由书记兼任。我在镇上没了位子,被安排到县旅游局当了副局长。从此,就算正式结束了在乡镇二十余年的工作生涯。
选自长篇小说《变迁》第三十章:【归宿】(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任登庚,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出生于1960年11月,家住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人文学会会员,旬阳市老促学会会员,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1978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代理教师、大队会计、信用社信贷员。1984年任副乡长,从此在乡镇历任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期间参加党校在职函授学习两年,离职在党校学习一年,在职参加《清明》《希望》小说函授学习两年。回县级单位工作后,历任正科级纪检组长、副局长、四级调研员。平时爱好文学,公开出版三部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变迁》。
本期编辑:陈羽
责任编辑:肖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