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是一座寺院,也是一座山。寺因山而得名,山因寺而成名。
灵崖寺的故事
临崖寺位于县城东面山崖之上,因系临崖而建,故名。俗称灵岩寺,又作临岩寺,现名“灵崖寺”。
据光绪本《洵阳县志》:“临崖寺。在县东一里。宋绍兴六年(1136)僧人明显建。元末战乱,寺遂荒寂,明洪武(1368—1398)中僧海保、天顺(1457—1464)中僧广泰两次维修,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即建文帝元年,僧人仪永重修。天顺二年(1458年),僧广顺续修。嗣因寺宇焚毁,同治四年(1865)知县孙潍重修。寺院建筑毁于清末,民国间恢复,规模狭隘。
灵崖寺原存一碑,其文字尚十分清晰。只可惜解放后寺院曾改作纸厂,该碑被用作浆石,四边被凿下深槽,右上角当作磨刀石,字痕全无。据残留碑文判断,此碑为清末或民国初年所立。
其碑文主要记述的是,一为灵崖寺地理形胜,环境幽静,殿舍精美,历史久远;二为湖北省郧阳藉僧人朱本柱为寺院主持数十年,潜心修行,广结善缘,门徒甚众,香火旺盛。“至同治元年,发逆扰乱”,兵洗灵崖寺,梦毁殿舍,断壁残垣,瓦砾遍地,满目凄凉:“朱僧不弃旧斋,仍拜佛诵经”,四处化缘,劝富布施,重修正殿,再塑金身,“功成告竣,焕然一新”。后又续修丹房乐楼。
“至光绪十三年,殿宇丹房乐楼日久失修,风雨飘淋,非所以壮观”。朱僧倾其寺院所有,请当地保正张化行为督工,又将寺院修葺彩绘一新,再现当年之壮观景象。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灵崖寺因未得到很好保护,几近毁灭。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灵崖寺作为旬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进入新世纪,经过全面修复,现灵崖寺内外焕然一新,重现当年雄姿。
荒废了半个世纪的灵崖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宣传佛教、礼拜佛陀的道场,灵崖寺开放以来,香火日盛,游人渐多,成为旬阳太极城文化旅游的一个亮丽的窗口。
灵芝亭的故事
读书亭的故事
明代江西吉水人罗循,曾中进士,任职白河,后入白河藉,官历山东按察史副使之职。其子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奄)为诸生时,仰慕此地吉祥,明嘉靖八年(1529年),从白河来旬阳读书于灵崖寺。
文星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