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给你讲述旬阳“灵岩寺”的故事 文/周显明
作者:周显明   2023-06-14   浏览:1342

“灵岩寺”是一座寺院,也是一座山。寺因山而得名,山因寺而成名。



它位于汉江与旬河的交汇处,西依旬河,南临汉水,东有孟达墓、文星塔,北靠木兰寨,与县城一水之隔。其山傍水而耸,寺临岩而建,垂直高度百米左右,山势俊秀,景色迷人。

图片

站在山之上,可遥望江河碧波荡漾,白鹭翩飞,两岸群山延绵青黛、田园如诗如画。从秦岭一路奔来的旬河环绕岛城,以终极的蜿蜒之态,在与浩荡东去的汉江交汇时,以容纳宇宙万物的含元气概,将两岸无序的山峰幻化成阴阳交抱的太极图,形成了一座无与伦比的天然“山水太极城”。

在这样一个充满灵气、充满神秘的地方,古往今来有过哪些故事发生呢?下面撷取几则为你讲述:
图片

灵崖寺的故事

图片


临崖寺位于县城东面山崖之上,因系临崖而建,故名。俗称灵岩寺,又作临岩寺,现名“灵崖寺”。



图片


据光绪本《洵阳县志》:“临崖寺。在县东一里。宋绍兴六年(1136)僧人明显建。元末战乱,寺遂荒寂,明洪武(1368—1398)中僧海保、天顺(1457—1464)中僧广泰两次维修,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即建文帝元年,僧人仪永重修。天顺二年(1458年),僧广顺续修。嗣因寺宇焚毁,同治四年(1865)知县孙潍重修。寺院建筑毁于清末,民国间恢复,规模狭隘。




灵崖寺原存一碑,其文字尚十分清晰。只可惜解放后寺院曾改作纸厂,该碑被用作浆石,四边被凿下深槽,右上角当作磨刀石,字痕全无。据残留碑文判断,此碑为清末或民国初年所立。




其碑文主要记述的是,一为灵崖寺地理形胜,环境幽静,殿舍精美,历史久远;二为湖北省郧阳藉僧人朱本柱为寺院主持数十年,潜心修行,广结善缘,门徒甚众,香火旺盛。“至同治元年,发逆扰乱”,兵洗灵崖寺,梦毁殿舍,断壁残垣,瓦砾遍地,满目凄凉:“朱僧不弃旧斋,仍拜佛诵经”,四处化缘,劝富布施,重修正殿,再塑金身,“功成告竣,焕然一新”。后又续修丹房乐楼。




“至光绪十三年,殿宇丹房乐楼日久失修,风雨飘淋,非所以壮观”。朱僧倾其寺院所有,请当地保正张化行为督工,又将寺院修葺彩绘一新,再现当年之壮观景象。



图片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灵崖寺因未得到很好保护,几近毁灭。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灵崖寺作为旬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进入新世纪,经过全面修复,现灵崖寺内外焕然一新,重现当年雄姿。




荒废了半个世纪的灵崖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宣传佛教、礼拜佛陀的道场,灵崖寺开放以来,香火日盛,游人渐多,成为旬阳太极城文化旅游的一个亮丽的窗口。


图片

灵芝亭的故事

图片

弘治四年,本县有一药民上山采药,在笔直的山腰中,采撷了九株灵芝,献给当时的知县蒋昺。其三生于枯木、其六生于石隙,其数相为三、六、九吉祥。

山民采芝献于县署,知县大喜过望,灵芝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信奉为祥瑞之物,若出现后就会民心归附,风调雨顺,物阜民丰。

在此采得灵芝,知县以为天降祥瑞,佛陀显灵,于是在寺前建“灵芝亭”,自撰《灵芝亭记》及《灵芝亭诗》,勒石树碣,以为永垂不朽云,用于教化民心向善,激励有识之士奋进。

同时,改“临崖寺”为“灵崖寺”,常是年关祈福,逢节祭祀,年尾叩谢,以求国泰民安,阴阳和谐。其礼佛盛况不难想像。该碑碑文大多漫漶,不易辨认,但“灵芝亭记”四个大字依稀可见。另,该碑文《灵芝亭记》亦录于清乾隆45年所修《旬阳县志》中。


图片



图片

读书亭的故事

图片


明代江西吉水人罗循,曾中进士,任职白河,后入白河藉,官历山东按察史副使之职。其子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奄)为诸生时,仰慕此地吉祥,明嘉靖八年(1529年),从白河来旬阳读书于灵崖寺。



在灵岩寺早伴朝露吟诵,暮随夕阳疾书。时隔一年,一举得中状元,成为着名理学家和地理学家。

为表示感激,就在王家山顶灵岩寺旁建亭,取名为“读书亭”。从此灵岩寺便愈发名闻遐迩,裴声大江南北,代代的读书人视此地为通灵宝地,常常前来拜山祭佛。

书生赶考前,无论时间如何匆匆,经济如何拮据,总要虔诚点燃一柱大香,默求祥兆。然后如鼓满风帆的船,满载自信走上考场,好多人就这样一举成名。因而这灵岩寺愈发的神秘吉祥,千百年来,顽强地穿透风风雨雨,承载岁月的风尘,挺立至今。


图片


图片

文星塔的故事

图片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