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常正安:一桨划破千年文化回响,赓续民族传统民俗风骨——浅谈旬阳龙舟赛
author:常正安   2025-05-12   click:5096

汉江如练,旬水如歌。

龙舟竞渡是镌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民俗文化,更是延续民族传统民俗风骨的竞技活动。安康汉水流域的龙舟赛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当时,官员率僚属观看竞渡,场面非常热闹。旬阳的龙舟赛在1964年中断,直到1987年才恢复。当时旬阳县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向上渡口观看。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龙舟赛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也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操办、传承的力度而发生波动,导致旬阳的龙舟赛事起起落落。

龙船.jpg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赛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是百舸争流的竞渡、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是展示民族精神、提升地方文化旅游的盛大民俗赛事。

旬阳龙舟赛,这一绵延千年的民族传统活动,在当代社会激荡出独特的文化回响,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南北的精神纽带。当现代旬阳人划动那雕刻着古老纹饰的船桨时,他们划破的不仅是平静的水面,更是时光的帷幕,让沉睡的历史记忆重新苏醒。

龙船2.jpg

旬阳龙舟赛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的活态呈现。龙舟的打造遵循古法,选用上等木材,船头雕刻的龙首怒目圆睁,须髯飘逸,保持着明清以来的艺术风格。在旬阳老船匠的手中,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端午祭祀仪式更是庄严肃穆,年长者带领众人焚香祭拜,诵读祭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仪式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旬阳人精神世界的真实投射,体现了“慎终追远”的中华文化底色。尤为珍贵的是,旬阳龙舟赛中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方言号子,那些浑厚悠长的调子,是汉水流域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声音化石。当划手们齐声应和着指挥者的领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演练,让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机。

龙船5.jpg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旬阳龙舟赛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人口外流导致的传承人断层,都使这一古老民俗面临式微的风险。然而,旬阳人以其特有的文化智慧,在守护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唱响地方文化旅游的品牌,让文化旅游局紧密配合民间社团,引入标准化比赛规则。在保留传统仪式的同时增强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开展与之相关的龙舟祭祀活动,摆上百家宴,迎接四海宾朋,将龙舟赛打造成旬阳的文化名片。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赛事,让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能感受到家乡的节日氛围。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以现代语言重新讲述古老故事。正如一位旬阳老船工所说:“龙舟的灵魂在桨声中,只要那节奏不变,形式上的变化都是为了让它活得更好。”

龙船3.jpg

旬阳龙舟赛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化价值,更在于它强大的社区、团体凝聚功能。龙舟队的组建往往以自然村落或城市社区为单位,从筹备到比赛往往需要数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龙舟专业社团自发组织训练,筹集经费,制作服装,整个社区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在外打工的旬阳人会特意请假回乡参赛,分散各地的亲友也借此机会团聚。龙舟赛成为修复社会关系、强化地方认同的重要契机。一位旬阳籍在外地工作的老人说:“每年到了端午,我都在期待回到旬阳,看到家乡的龙舟赛。当水花溅在脸上的那一刻,提醒着我是从哪里来的。”老人这种归属感的话语,在人口流动加剧的当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龙舟赛期间,旬阳大街小巷悬挂的艾草、家家户户飘香的粽子、河边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共同体生活图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体会到邻里互助、团结协作的传统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旬阳龙舟赛是中华龙舟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与汨罗、秭归等地的龙舟习俗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景观。在旬阳,我们能看到秦巴山区的粗犷与汉水流域的灵动如何完美融合,也能感受到楚文化的浪漫想象与秦文化的务实精神怎样和谐共存。这种地域特色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微观体现。当旬阳龙舟在汉江上破浪前行时,它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延续千年的文化对话,与屈原的《九歌》、与苏轼的《端午游》遥相呼应。保护旬阳龙舟赛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保存一种民间娱乐形式,更是为了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子孙后代能够通过这些活态传统,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深层脉动。

龙船4.jpg

桨声欸乃,鼓点铿锵。旬阳龙舟赛如同一艘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时光之舟,从历史深处驶来,向未来远方驶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传统锚点,让我们在快速前行的同时不至于迷失方向。每一次划桨,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每一次竞渡,都是对未来的期许。旬阳人以他们的坚守与创新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密码;民族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教条,而是体现在龙舟竞渡中的那份团结、拼搏与敬畏。当汉江两岸的欢呼声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一场比赛的热闹,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劲心跳。

旬阳加油!加油旬阳!

/常正安  图片来源:吴定国老师拍摄

作者简介:

   常正安,陕西省旬阳市人。旬阳市文史资料研究员、旬阳市太极城文化研究会景点分会长。业余喜欢文字涂鸦,偶有诗词、散文见诸书刊及网媒,有部分作品获省、市、全国征文大奖。

本期编辑:萧筱玥

责任编辑:陈羽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