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出差或旅游到了一个新地方,总要先辨别所在位置的东南西北方向。朋友调侃我说:“是不是怕走丢了呀?”我笑笑说:“走丢倒是不会,就是想始终知道家乡的方向。”
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简单的方法还是看太阳,太阳东升西落自然指明方向。可是我们到澳大利亚住进女儿家那天正好天阴阵雨,太阳躲在浓重的乌云后面不肯露面,让我们不辩东西南北。须晴日,看红日东升,自然辨明方向。
还记得中学上植物课,老师讲过从树冠的生长状态和树皮的纹理也可以分辨南北,朝南向阳的一面树冠自然枝叶茂盛,树皮纹理粗壮分明。反之,朝北背阴的一面树冠枝叶稀疏,树皮纹理光滑细腻。可是路边的行道树、小区的绿化树、湖边的园林树,还有阳台下一片沼泽上的原始森林树高林密,所有树都枝繁叶茂,哪里分得清阴阳朝向?
现在智能手机内置功能也可辨别方向,可是我的手机没有安装电子指南针,高德地图设置的导航视角是车头向上,而不是北方朝上,因此无论手机怎么转,还是看不出东南西北。
还有其他如观察星辰、月相、地形与自然景观、河流与海岸线、城市建筑朝向、道路规划等等辨别方向的辅助方法,此时此地统统不管用。阴雨天太阳都不露面,何处能看到星辰、月相?而布里斯班我们初来乍到,对地形地貌非常陌生,哪能凭此辩认方向?而这里的城市建筑、道路规划似乎都是顺势而建,不像中国北方讲究个正南正北方正朝向那么好辨认。
好在第三天,太阳终于驱散乌云向我们露出了笑脸,于是我先知道了何方为东。而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为“东升西落”,东的对面当然为西。到了中午时分,我面朝太阳,背诵着口诀:“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我知道了。”
外孙女问:“姥爷,您知道什么了?”
我说:“我来了三天,终于知道东南西北方向了呀!”
“嗯,您说说哪里是东南西北?”
于是我指了何为东南,何为西北。
外孙女大笑:“错了,错了!”
我又惊诧又自信:“这还有错吗?我一直都是这么辨认方向的,绝对不会有错!”
外孙女说:“您忘了您现在是在南半球!”
噢,我立刻恍然大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地球还围绕着太阳公转,从地球的角度上看太阳,太阳必然是东升西落。地球的自转轴又与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因此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一点如果忽略不计,总得看来在北半球,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是东升南行西落;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太阳的运行轨迹则东升北行西落。这么说来,我中午时分面朝太阳的方向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如果还按北半球“左东右西”来判断,好像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这一独特的天文现象,不仅在地理学上有着深刻的内涵,更在澳大利亚的文化、生活乃至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传说里,太阳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每天从东方升起,带着光明和温暖穿越天空,为大地带来生机。当她向北行进时,似乎是在巡视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为万物祈福。而当她西落时,又像是在拥抱大地,将一天的光辉与能量传递给大地母亲,滋养着万物。这种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使得原住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遵循着太阳的节奏。他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安排狩猎、采集和祭祀活动,太阳的东升北行西落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参照。尤其是太阳的东升北行西落,对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澳大利亚,许多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种植时间都与太阳的运动轨迹密切相关。农民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季节变化来安排播种、灌溉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夏季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南回归线,太阳的北行轨迹使得光照时间更长,温度更高,这对于一些耐热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而在冬季,太阳的轨迹较低,光照时间较短,农民们则会种植一些耐寒作物。这种对太阳运动轨迹的精准把握,使得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虽然是初到澳大利亚,我还是很快就适应了太阳东升北行西落的这一独特天文现象,辨明了方向,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认识和理解。人生同样若此,不管到了何时何地,都要辨明方向,否则,要走许多弯路,甚至有可能迷途难返,毁了前程!
作者简介:
李康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从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2月从旬阳县城关镇入伍,在铁道兵11师53团历任战士、文书、班长等,1976年退伍在安康铁路分局工作。调铁道部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铁道部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铁道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铁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退休。
本期编辑:萧筱玥
责任编辑: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