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春天的花季,夏天的色彩更浓了。天上的日头放射出万道光芒,气温开始热烘烘的了。山坡上的草木挤挤攘攘,覆盖原野,一片绿海。溪流河谷里的清水更加丰盈了,弯弯曲曲,摇摇摆摆,像是缠绕在大自然身上的条条玉带。田地里的作物,亲吻着炙热的阳光,快速包浆,等到籽粒硬实,叶子变黄,农人就要忙了。
接下来成熟的作物是小麦。这是家乡陕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大,收获产量高,可以说家家户户的主要地块种的都是小麦。进入仲夏,温度渐高,麦粒开始灌浆,麦秸也褪去绿色外衣。一眼望去,家乡的田野上,阡陌纵横,一片金黄,微风吹拂,阵阵麦浪,一波波过去,一波波回来,柔滑舒缓,轻轻盈盈,仿佛清风抚摸下的金色绸缎。我想:如此美妙的画卷,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怕是描绘不出来的吧。天空传来“算黄算割”的鸟叫声,一声接着一声,一声紧似一声,那是它在提醒人们,要龙口夺食,抓紧抢收。农家小院的杏子树,叶子落了,杏子黄了,也在提醒人们,麦收时节到了,农村有种“杏黄麦熟”的说法,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经验之谈。父老乡亲们天不等亮就要起床,戴着草帽,背着背笼,手持镰刀,遍布田间,弯腰低头,挥汗如雨,奋力收割。真是三夏大忙季节,农家小院和庄稼地里,人头攒动,割麦的,背麦的,打麦的,扬场的,车麦的,晒麦的,送水的,送饭的,来来往往,前后奔忙。到了夜晚,还是家家张灯,机器轰鸣,忙得不亦乐乎。小麦入仓,人们急着品尝新麦,家家户户将尚未破皮的小麦做成“醪糟”,那是一种甜酒,添加鸡蛋,用水清煮,放上红糖,麦香,酒香,甜香,扑面而来,沁入心脾。母亲急忙用水淘了一袋新麦,摊在晒席上晾干,抱起磨杠推磨,提取一些白花花的麦面粉,给我们擀面条,包饺子,蒸馒头。度春荒吃糠咽菜几个月,两张肚皮几乎粘到一起,看到这些香气弥漫的人间美食,我们吃的那个馋呀,任谁看到了定会笑掉大牙。
麦收过后,乡亲们不会闲着,他们开始“芒种”了。先是扛着犁铧来到地头,套上耕牛,翻耕土地,将那些麦茬、石块清理干净,耙碎土块。接着在地里点种包谷,插上红苕,有的还要留点地块种些绿豆、黄豆等豆类作物,以及芝麻等油料作物,虽然这些都是秋粮,但必须要在夏季播种。有稻田的地方,在“芒种”前后还要起苗插秧。当然,房前屋后种的是南瓜、西瓜、黄瓜、香瓜、甜瓜、苦瓜、丝瓜、笋瓜、辣椒、茄子、瓠子、豇豆、刀豆、西红柿、西葫芦等等蔬菜品种。枇杷、杏子、桃子也都在夏季成熟。所以说春天是花草的世界,夏天是瓜果的乐园。夏季果蔬飘香的不仅仅是农村,还会波及城市,不论在集市,还是超市,各种新鲜瓜果和时令蔬菜,令人目不暇接,馋涎欲滴。如果不是夏季,谁又能品尝得到这么多的美味佳肴呢?
夏天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清晨五点多母亲就要起床出门,然后抱回一捆艾蒿和菖蒲,插到门框上面的墙缝里。她还赶早把煮好的粽子、鸡蛋、大蒜端上桌面,调制雄黄酒,拿来红糖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吃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母亲还用一根棉球,蘸上雄黄酒,朝我们的肚脐和耳朵上抹,说是能够防虫避邪。吃得正欢,哥哥突然问我:“强娃,你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哥哥笑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他还给我讲了楚国大夫屈原报国无门,郁闷悲愤至极,最后投江殉国的壮烈事迹,令人感慨不已。
夏天气候多变,尤其是陕南秦巴山区的夏天更是如此,人们害怕干旱,可是有时好多天不下雨,造成旱灾,粮食减产,果蔬歉收。人们还害怕雨涝,有时晴空万里,转眼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夹杂着雷电、大风、冰雹,整个村子地动山摇,草木纷飞,将地里的粮油蔬菜作物蹂躏的东倒西歪,衣不遮体,有的竟然连根拔起。有时夏雨连续多日下个不停,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泥石流和山体滑塌时有发生,土地冲毁,交通中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每当此时,抗旱防汛防涝救灾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头等大事。所以生在陕南的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希望五谷丰登,希望国泰民安。
(写于2023年6月16日,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赵攀强,陕西省旬阳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海外文摘》《散文选刊》《陕西日报》《延河》《安康日报》等全国各类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篇百余万字。曾出版《旬河浪花》《汉水情思》《秦巴放歌》《太极城絮语》《留住乡愁》《母亲的升子》等六部作品集。散文《在那大山深处》《又闻水笑声》《母亲的升子》《母亲的茶饭》《兰草花儿开》《油桐花开》《家乡的嫩玉米》《不语的表叔》《乌手指的小姑娘》《绿水环绕旬阳城》等先后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辅教材和考试卷。散文集《留住乡愁》荣获“首届丝路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