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逝去的盐店街 文/张志琴
author:张志琴   2023-07-09   click:3685

一江之隔,便是两个天地,江对面段家台,江这边是洪家河(就是清朝洪承涛人工开的河),距汉江五里的沟里盐店街便是今日的棕溪镇。从沟口进入沟里漫步林荫大道,眺望水光山色,只见垂柳依依,花草如茵。原来的河边有何家院子,岩边有马家嘴子,陈家扁子和造过纸的柯家厂都不复存在。而今河道山间,岩边山上山下楼房林立,电网如蛛,油路似条条银带飘向四面八方,机器隆隆,人声鼎沸,商贸繁华,街道熙攘,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货物不再是人工驮手工搬,而是货车装卸。清晨里舞场音响扣人心弦,轻歌曼舞回肠荡气。夜幕中,彩灯眩目,霓红闪烁,使人陶醉于浓浓的情景中。这就是几十年改革开放,用人们的双手换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使今日的棕溪镇繁荣昌盛。

回首悠悠岁月,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足下这片乐土曾经是一色茅草房,专以贩盐为生的盐店街,那时又把盐店街叫棕溪常。当时赶常的惯例逢三六九,一四七,或二五八,四乡八邻的群众就下街买东西,用出产的特产品换回日常生活用品。从棕溪常往后走不远有个龙王庙,是个特大的寺院。旧时(1948年前)寺院有大雄宝殿、佛像、和尚,道长主持寺院,逢庙会,人群络绎不绝,香火不断。庙有寨上寨下之称,寨上有大铜钟一口,据说解放初后来飞到蜀河的三官秧田去了,再后来说有人挖出来在大跃进炼钢铁时当废铜铁卖了。以后就把寺院办成私熟。方圆附近娃们来上学堂,解放后就棕溪完小,现在的中学。

记忆中的盐店街分上街和下街。上街的下街头和下街的上街头中间有一条岩扁小路,是上下街人必经之道,当时下街有蜀河上来的刘启海中药铺,李文学家的商铺,柯长根的火纸厂和邓瑞堂水磨坊。上街中药铺许先生,世俊父子俩继承祖传中药铺,中街,商业连营:张友益、周永清、李敬白、马开艮、黎启贵。旅店:赵贵芳、李敬白。上下街有数里长,人过千户,草房一字排开,分街道的两边,凹凸不平的小路蜿蜒伸向江边。街两边栽有垂杨柳,春暖花开,柳枝条像丝带一样一直垂下地面,又像大伞样撑开,盛夏时,避暑遮阳极佳。

盐店街虽小,可是商贸云集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往返居住客栈歇息。幸有汉江这条黄金水道,货物航运尤其方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出沟口不远的汉江边上有个很耀眼的杨泗庙,把泥塑佛像毁了做了停泊的码头。洪家河有李永成,李永生老弟兄俩祖辈是行船工,他俩就继承了祖上的事业在船上装载货物上行金洲(旧时的兴安洲)下至老河口。那时的码头停泊有舢板、鳅子船、大木船、蓬船、渔船、老鸹船等不计其数,停泊靠岸或扬帆起锚,溯江顺流往来如梭。装装卸卸龙须草、桐油、木炭、生漆、柠麻、木耳、杜倍等特产。搬搬运运,粮、油、日用百货盐。沟里街上商家多以航运为传家,江边人多以捕鱼为主。街上铺面有:竹行、商行、铁器行、搬运行、茶行、酒铺、客栈等,比比皆是。

也许是大江大河与优美的自然山水陶冶的豪爽性格吧,盐店街人最喜欢热闹,每年正月十二出灯一直玩到十五,通宵达旦。有狮子、彩莲船、跑竹马、排灯、搭跑场花鼓子、高桥腿等。逢集、节日就自搭台子唱大戏,戏班子是本地人组成,罗世千领头,小生、青旦是陈章科弟兄俩,武、丑、老旦是本街人搭挡,还有外地河南梆子在街上落脚唱戏。

时光流逝,盐店街变迁,土路铺成油路,昔日的茅草房,现在瓷块楼房,岩扁小路铺成林荫大道,大街小巷繁华似锦,人们乔迁新屋,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0-0年四月二十八日晚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