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最后一艘班线客船驶离蜀河 文/刘贵棠
作者:刘贵棠   2023-07-26   浏览:5796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汉水流域旬阳县蜀河境内专线客船于200771日驶离蜀河,停泊于旬阳县城上渡口码头随着道路条件不断发展和改善,旬阳境内的水运运输已逐渐衰落,加之蜀河电站的建设,该航道于200610月封航,阻断了蜀河码头与沙沟车站航行,致使客船停运。蜀河班船的客运运输也将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蜀河客船投放于7710月,也就是说从77年起,蜀河就有了固定的水上专线客运运输,该客船担负着蜀河镇至沙沟火车站的客运运输任务,从蜀河镇到沙沟车站相距15里,过去蜀河公路不畅,旅客全部从火车出行,而去火车站需要乘坐客船,这段水路运输是连接两地通行的必经之路。此段水路运输曾被誉为水上“丝绸之路”。

  据资料显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汉江蜀河就有了渡口。明、清两朝为蜀河船舶发展鼎盛期,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时代,舟楫之便为生产、生活、广大群众出行起到了主要作用。

  蜀河水路运输以汉江为主线,西达汉中,东抵汉口,旱路为骡马古道,直通西安、兴安(安康)等地,并与毗邻的竹溪,郧阳相连接。据说鼎盛时期,蜀河江岸帆影如云,马帮络绎,因其为水陆交通要冲处,以商业,手工业,服务业为主要集市应运而兴,加之蜀河地理位置的特殊,北通西安,西通汉中川渝,东下直达湖北老河口、武汉,成为陕南东部进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由于蜀河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经济繁荣,人称“小汉口”。

  古镇蜀河受水运环境的影响,以及上下三千里汉江的滋润,使蜀河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黄金水道运输造就了这方丰饶而神奇的古镇,使得荆襄泸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蜀河因水运的兴盛使古镇名扬四海,而蜀河航运又历来为官衙,政府所重视,清代中后期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即丰水期来临时,蜀河港的各大商号,八帮首士,船主,船工,在古镇北岸的杨泗爷庙集会,议定船运简章,主持航运事务。官方的鼎力支持,民间船帮互助,从而加速了蜀河水运业的发展。民国初期由商会厘局税务局联合在蜀河共同协理航运管理工作,并曾设海关,这足以可见其水上运输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在当地的位置。

  随着水运运输不断发展,蜀河与外地经济交流的扩大,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外地风俗,人文文化,民间艺术随着传入,从而使蜀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得到长足发展。

  蜀河客船最早被命名为“卫东五号”,由县轮驳船队所辖,93年更名为“旬航五号”至今,该船自投放以来,注重充实船舶技术人员,积极加强安全管理,投运30年,未发生一次不安全事故,多次被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授予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前任船长曹立新1991年获得了全国“内河交通安全金帆奖”。同时担任过该船船长的刘学仁多次荣获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该船98年度被陕西省航运局授予省局“文明示范窗口”,为旬阳交通运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蜀河客船,主要服务对象是接送旅客上下火车,九七年六月至八月构(元)蜀(河)公路改造时封路,致使公路运输停止,旅客大都改道坐火车出行,旅客乘船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往往是客船开航前三、四个小时旅客已到船边。由于地方条件差,没有侯船设施,为了方便旅客,使旅客有一个侯船休息的地方,船员们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好船仓卫生,烧好开水,把旅客迎上船,安排在仓内休息,深爱旅客称赞。

  此段航道不但人流量大,而且货物运输量也大,有时候客船还要专门到沙沟车站舶运从襄樊拉上来的货物,舶运的不仅仅是个体工商户贩运的百货、海鲜,还有大量从武汉、襄樊购进的建筑紫饰材料等。由于蜀河境内商贸流通量加大,在蜀河还自然形了个女子贩运队,主要贩运鸡蛋、鸡子、大肉,贩运队利用客船之利,将大量的物品倒运至火车上全部运往十壤推销。早上开班的时候仅大肉就要装4斤在右,要码大半仓,这些大肉由船舶装运到沙沟车站上火车,贩运队将鸡蛋、鸡子、大肉、木耳等物品质运到十堰、襄樊,接着他们又将江汉平原的工业品、小百货、日用品又源源不断的运到蜀河。这种循环,日复一日的长途贩运,不但增补了汉江古镇蜀河境内的物资需求,而且为繁荣蜀河地方经济起着举足经重的作用,这种发展和进程与蜀河客船航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96年是打工族涌入城市的高峰,从乡下到城里农民工要国家乡过春节,从城市返乡的人员特别多,船运在春运第间一天要来回跑36个单边。加班加点运输旅客,此船荷载268人,趟趟爆满。特别是逢节假日,在外创业的蜀河籍工作人员大量涌蜀河镇探亲度假,千年历史的汉水文化古镇蜀,因水运之便利,人文历史之悠久,为该镇的繁策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天中午十二点左右,蜀河码头济满了前来接船的人群。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街小巷都流动着去码头接人的人群,彼此打招呼时侯就形成了一个口头禅“这么急,干哈去”,“到码头接人,儿子从安康回来了。”“女从汉中回来了”......因了蜀河的人杰地灵也因了蜀河与外界的血脉相连,也因了蜀河码头繁荣,前来接站的人潮涌动,争先恐后的奔向码头,花伞、花头巾、红头绳,点缀着蜀河码头,老年人也住杖前在码头看热闹。流动看浓浓的生活气息。它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矗立在蜀河码头,伫立在人们的印象之中。

蜀河客船的员工除了担负起旅客运输外,还能积极的搞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一些很精明的生意人和客船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关系。70年代信息传递靠的是摇把子电话、书信和口头消信,虽然慢,但位此之间很守信用,有很多人请船员捎书带信,请船员办事,船员不计报酬的去承办。客船与当地各界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76月下旬,当蜀河客船要驶离蜀河码头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群众不约而同的前往蜀河码头探视这艘平常而又让人怀念船舶。30年啊,这艘船曾经承载着驾船人的辛酸和历程,也承载着蜀河境内4万余人的风风雨雨,还有南来北往的官员、政客,商人,文化名流、平民百姓…

  2001年法国投资商沙兰先生因到蜀河石板厂考察石板厂开发项目,乘坐蜀河客船时,还特意在船上合影留念,他竖起大拇指说了一通洋话,翻译说,沙兰先生说很高兴,他感谢你们船员给他提供的渡江过河的服务。2005年襄樊《民间文化)杂志社记者李秀桦、邓良、张良涛、李鹏程一行先后三次溯汉江而上,专程来到蜀河古镇,探访蜀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他们拢到蜀河时,第一印象就是蜀河客船在沙沟火车站下等候着他们,他们踩着下河滩的小路,踏过上船的跳板,兴致勃勃地在这艘船舶上领略到蜀河客船往返于沙沟车站和蜀河码头的经历和感受。他们还特意上到船舶驾驶室与船长攀谈,就在这短短的接触中,他们写下了《蜀河古渡轶事)、《蜀河客船轶事》,并收录了近百幅蜀河古镇的风俗文化、人文历史、风土民情、村庄部落、人物故事等大量资料照片和文字,为了追溯汉水文化的内涵,在蜀河这艘船舶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故事。

  据老年人回忆,那时,谁家去蜀河码头接人,除了接回的是父与子、母与子、长辈与晚辈,亲戚与朋友的期盼和牵挂外,而且接回的还是一份骄傲和自豪。

  赵宏旺是地道的蜀河人,在当地小有名气,也很会处事。他对蜀河班船似乎特别关注,当他听说蜀河班船将驶离蜀河码头时,赵宏旺很感慨,他从小在蜀河长大的,土生士长于蜀河,客船的历史变迂他最了解,最知底细,他说“蜀河客船和他有着至深的感情,船舶从蜀河码头消失了,我心里不舒服呢。”蜀河客船的消失,让人感慨,让人怀念?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