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丽简介
郭华丽,女,七零后人,陕西华州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公开出版个人散文作品集《草木本心》《诗意流年》《只如初见》。
安康现当代文学人物回望:郭华丽
郭华丽,女,七零后人,陕西华州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公开出版个人散文作品集《草木本心》《诗意流年》《只如初见》。
写文章就如农人种地,不关是丰年或者是灾害年,都得精耕细作,从翻犁整地开始,下种、追肥、锄草、防虫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得脚踏实地用心去做,下力气去干,丰收也好,欠收也罢,都得如此。郭华丽把写作当做农人种地,从不因丰年就写,欠收年就不写。她从来都没有想过,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什么,或者说,得到什么。所以,她的写作没有任何压力和重负,只是本能去写,心里想要说的话,文字就成了她表达出来的方式。用她自己的话说,“文字于我不是缘而是我本能的一种需要。”因此,郭华丽的文字很清纯,一如一口山泉水清澈见底,没有丝毫欲望洪流而渗透的污垢。当然,郭华丽对自己的文字、对写作本身也质疑过,可当她真正躲开书籍、躲开电脑空白的文档时,随之而来的空虚和失重感更让她无所适从。这时她才感觉到写作、看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种常态,只有看书、写作才真正成为她对现实生活、对真实心灵、对自身的关照。也让她对这个尘世有所警觉,心怀怜惜又充满感恩。
郭华丽是一个勤奋的散文作家,从2003年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到现在,她已经出版了《草木本心》《诗意流年》《只如初见》三部散文集。从事写作二十余年,有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在《散文选刊》《延河》《陕西工人报》《安康日报》发表,散文作品《家住太极城》《蜀河的味道》入选《中学语文学习》七年级、八年级下册。散文作品集《草木本心》获得安康市第五届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文学类)优秀奖,散文集《只如初见》获得第三届“丝路散文奖”。
郭华丽曾担任过旬阳文联副主席、《旬阳文艺》执行主编。在这其间她不仅自己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扶持、培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作者,她这甘为人梯的精神,赢得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赞誉。
郭华丽在文学创作中,因其作品的数量质量,所关注的切入点,事件,话题等引起了读者喜爱,更引来了名家大家对她关注。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宗仁说:“郭华丽的散文充溢着人间烟火的喜怒哀乐,用百态寻常生活抚慰人心,让人感受到温情的人性和暖心的力量。她让生活在她笔尖飞翔!” “写的多是接地气的小人物,既保持了原生态生活状态,也敏锐地融入了她对生活的触感,使原味生活的视野更加开阔,生活的范围更加拓宽,这种日常生活既是他人的,也是属于她个人的。”
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袁国燕说,“《只如初见》这本书装帧淡雅、简净,像一个穿着旗袍的美人,优雅,有味道。这本书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也有秋风画扇的成熟,有温情,也有薄凉。她深谙文学创作对自己的意义。我觉得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她的风格,就是:优雅。一个作家最大的幸运,不是她发表了多少作品,而是有自己的精神。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评价她的散文作品说:“根有多深,作品就有多厚;爱有多浓,文章就有多美。郭华丽对旬阳乡土是有深情的,她是山水田园的歌者,其散文饱醮着爱意浓情,厚实饱满,但神采上又能飞扬起来。她笔下的那个羊山村,像情歌一样的引人向往。”
有评论认为郭华丽的散文是她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认识之后,情感自然流露的一种质朴纯正文字,是对家人亲人朋友那份刻骨入心的爱,是对家乡那种撕不断的情怀。她是一位把感情和血脉都扎进家乡土壤里的人,《只如初见》最的大特点,就是取材于平凡生活,写凡人小事,表现出作家对底层生活者的炽热深情。她写父亲、母亲和儿子,也写身边的普通人,怀着深情,也怀着悲悯。她细腻的笔触、绵密的情感以及富有个性语言魅力的叙述,由此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对于自己的散文集,郭华丽曾说:“出版了,我也便放下了,太多文章不忍再读,为青涩、无病呻吟羞,为曾经的疼而疼。如果说文字是救赎,是在人世里的自我认知,也应该还是通过抒写与自我冲突、与不完美社会日渐达成的谅解与包容。当然,我想文字于我最实际的功用还有一种,那就是在我垂垂老矣时,我能在我的文字里找见我曾存身于世的半真半假的生命轨迹,也仍然可以在我已然衰老的身体上看得见敏感、脆弱、执拗……这些孩子般的特质。”诚恳的表白,怎能不感染读者呢?!
郭华丽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处,接受着城市和乡村文明的滋养,文字里少不了这种融合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的流露,扑面而来的文字。如《树犹如此》《我的父老乡亲》《东风不识相》《窗内、窗外》等。这是作家的生存基础,也是写作源泉。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也许,郭华丽的写作体验也正来自于对她生存故土的告别和回归。而恰是这种处在城市边缘地带的交叉生活又让她对人世有了更多的体悟。就像她在《王婆》里写道:“现在想来,村人曾对王婆的说长道短,太多是善意的,有着关注,有着关切,有着痛惜,也有着促狭和猎奇,没有想到要伤害谁,只是兴之所起,只是给平淡的生活添一点作料。他们可以一边说一边感叹,一时感叹里又透着兴奋,兴奋里又掩饰不住地羡慕……这样的流言也许是他们推动日子向前过,向好过的动力。”又如她在《清明人间》里写道:“几年前,我们村连同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都被转成了城市户口,彼时还在挑大粪、除草的农民一下就成了居民……原来的村民都自觉不自觉有了城市居民的样子,大片的可耕地都被征用了,迁一座坟5000元人民币。去年的后半年,我们村空前热闹。迁坟,安葬,争着认老先人,为争一座坟打架的……化为白骨的老先人难断世间事,若是冥冥中有知,会不会欣慰平白多出那些急于相认的孝子贤孙?”这些文字叙述是真实的,让人深思反省。郭华丽以细腻的笔墨投向生活的尘埃,对一粒尘土,一颗水滴,一束青草,甚至是乌鸦麻雀,虫虫蚂蚁,都会投去她关注的目光,不曾因为小和弱势而忽略他们,靠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洞察,体悟,给予以温暖的文字相拥,让他们露出光亮,呈现温馨情怀,有了烟火气息。郭华丽有这样的写作态度,有这样的处事方式。所以,她的文字总是站在了泥土之上,根植进了泥土之中,生活之中,自然而然的就吸收了泥土的营养,文字毫无疑问就有了泥土的气息和芳香。自然是质朴,接地气。她的文字花絮因为长在泥土之上,生活之上,真情之上,永远会鲜艳,盛开不败。
(作者:柯长安)
平凡之中蕴华丽
在小城旬阳,郭华丽女士是一位励志勤奋的女性典型。文联副主席,旬阳市蜀河古镇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作家。无论哪个角色,都被她演绎的风生水起。
在文联,她主编《旬阳文艺》,团结激励着一批文友。尊崇名家,鼓励扶持新人。从三次写给《旬阳文艺》的作者,可见一斑。因工作出色出彩,后来担蜀河古镇旅游开发工作之大任。她主帅一班人,开发打造古镇八大件饮食文化,汉水商贸文化,以及传统汉剧与新潮曳步舞抖音的无缝融合,好评如潮。她也应是旬阳入会较早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草木本心》,《诗意流年》,《只如初见》等散文集。可谓硕果累累。从文友角度讲,我们更喜欢品赏她如水般流畅如月般静美的散文。
古风诗意。在她很多篇散文里,不经意浸润着唐诗宋词。如几部散文的书名。《只如初见》的5个小辑名“在水一方”“春风不改”“只道寻常”“流年似水”“活水源流”,以及几篇散文“落花已作风前舞”“等闲已变故人心”“东边日出西边雨”“无言谁会凭栏意”等。这是她熟读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果实,在字里行间自然发芽开花,独具魅力。
人间烟火。郭华丽的散文是她情感自然流露的一种质朴纯正文字,是对家人亲人朋友那份刻骨入心的爱,如《我的父亲》《母亲的疼》《写给二十岁儿子的一封信》。是对家乡那种撕不断的情怀。在《樱桃熟了》等文中,她多次写到她家后院,那樱桃树,枇杷树。“是我七八岁时母亲从别家寻得的树苗”。读的多了,知道她在寻找小院中的童年,以及父亲母亲全家亲情日常的回忆,是在追忆回不来的父亲。在《后院的树们》结尾“这些果树们是父亲种下的,父亲曾数次修剪过他们,关心他们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而如今,父亲坟上的柏树也有我的胳膊粗了”,平静的陈述中,听得人落泪。想起归有光的那句“今已亭亭如盖矣”。她是一位把感情和血脉都扎进家乡土壤里的人,《只如初见》最大特点,就是取材于平凡生活,写凡人小事,表现出作家对底层生活者的炽热深情。写身边的普通人,如沉默倔强且善良的平全。靠哭丧为生可怜但又欺负后来“同行”可恶的长根,夹在后夫与儿女之间左右为难的如花娘等。怀着深情,也怀着悲悯。她细腻的笔触、绵密的情感以及富有个性语言魅力的叙述,由此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行旅山水。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最常见的情怀。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文章。她肩负着旬阳文艺创作的重任,在行走中感受时代风貌的变迁。在看景同时,总有“画龙点睛”似的感悟。羊山的风土人情、“羊山的历史和现实就在羊山人的心里”。汉阴的双河口古镇风貌、通过主人馈赠的一盒“芙蓉王”,又被客人委婉体面退回,“这条子午道上淳厚质朴的民风早已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白柳念想》中,通过听了一位薅草的山里女子的“幸福观”,“吃油吃盐有他给我背回来”“我自小在这儿,这儿比哪儿都好”,然后借女子的话,说出了我的“幸福梦”“此生,我注定在这山里,田里围着锅台,守着他慢炖光阴,我是如此确定我有多安心在此终老”。多么好的慢时光,多么美的两厢厮守。“心即安处是吾乡”。太极的满城花香、甘溪的田园风光、段家河的诱人樱桃、仙河的边城印象等美好在她笔下生动呈现。她的文章是时代变迁的印记, 她的文字理性而有温度,“在甘溪镇这个叫十字岭村的地方,乡愁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而是刻在你心灵深处的乡村形态。它以自己对农耕文化、乡村传统的坚守和发展,自己决定自己这个村庄的命运。在这里,你不再怀疑世人对于世间一切生灵的爱,你会感动于一切生灵都是那么美好地存在”。
善良情怀。有眼睛能看见,有眼光才能发现。一般人扶贫工作做完了也就不再牵挂,而她包帮的梁子波却成为笔下礼赞的对象。梁子波因为孝母事亲而被羁绊在乡村,村主任说他话少,家里又贫困,担心他娶不到媳妇。作者却从言谈中发现他思路清晰,真诚善良,能在孤寂的山野侍奉母亲,精神世界很富有,这样的人难道能一直贫困下去吗?在阳山“我一直都记得住在阳山的杜姓男人及他的家人”“这个男人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桃花现在好吗”素味平生,却心怀牵挂。这是一个文人悲悯万物的情怀。更是一个女性骨子里的善良。除过文字之外,更叫人由生无尽的美赞。
(作者:夏崇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