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所谓的乡镇机构改革启动了,这次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撤销乡镇教育办公室,设立中心学校,也就是说把原来的乡镇中心小学更名为xx镇(乡)中心学校。教育局发文将我从白柳九年制学校调往甘溪镇中心学校担任校长。拿到文件后,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妻子在甘溪街道摆摊,调回甘溪可以照顾家里,紧张的是甘溪是原区公所所在地,属于大镇,村级学校点多面广,难以管理。
2006年3月2日,我收拾好行李(就是两床铺盖一纸箱书),从白柳坐昌河车到了甘溪小学。到校后,一名副校长对我说:"学校没地方住,周边有房的老师都要回家,你怕也得往在街道你媳妇租的房里。"我心想,若大一个中心小学,连校长住的宿舍都没有,真是可笑。第二天,我在校园转了一圈,操场在河摊上,学生跑操尘土飞扬;学生宿舍用的是旧教室,几十个学生挤在两间房里,地面是厚厚的石灰(后来我才知道宿舍潮湿,洒石灰为了吸水);走进教室,看到桌凳非常破旧,天花板上的几盏日光灯大多已经不亮了。到幼儿园一看(当时是校中园),120多名幼儿分成大、中、小三个班,分别挤在两间房的教室里。
校舍极度紧张,这可怎么办?我一方面挖掘学校现有校舍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向主管局汇报。2007年,教育局批准我校建设一幢约800平米的综合楼,这幢楼由世界宣明会出资4万美元捐建。局项目办主任告诉我:宣明会对工程要求非常严,会经常派西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督查,若达不到标准,人家就不给拨钱,你一定要把好质量和进度关。我非常珍惜这个项目,时常到工地上查看,并拍照发给宣明会,2008年8月底,工程如期交付使用,寄宿的学生住在二楼、三楼,一楼3个教室宽敞明亮。小学校舍极度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可幼儿园人满为患,2010年秋,入园幼儿上升到了180多人,三个班实在容纳不下,我又多次向局领导反映,并邀请他们现场视察,2011年借助国家第一期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起了约600平米6个教室的教学楼,幼儿园彻底独立,办园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校500余名师生无厨房、餐厅就餐的困难又摆在我面前,我们又积极争取国家校舍改造工程,建起了一幢近700平米的餐饮楼。2018年,学校又借助国家校园安全工程,建设了约4000平米的幼儿园教学楼、中心小学综合楼。目前,学校(幼儿园)教学及辅助用房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在建好校舍的同时,添置并充实教学设施,分三次建设了较为标准的操场,更换了学生课桌凳和教师办公桌椅,为教室安装了智能黑板、空调等,所有这些,为提升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改善了,但要把学校办好,关键在于要有一批好教师。我到甘溪小学后不久就有这么一个想法:让甘小教师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普通教师如果愿意专业成长,我不惜一切人力财力物力给予支持;骨干教师和学校中层如果想进一步提升,我就千方百计在局领导面前推荐;年龄偏大且工作踏实迈力的教师,就用荣誉来鼓励。对于骨干教师的培养,我通过"选苗子、压担子、铺路子、搭台子"的方式进行,十六年中培养省、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7人。其中陕西省、安康市教学能手10人。2016年教育部教师司到旬阳调研"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我校承担接待任务,调研中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罗处长看了校园"三级三类"骨干风釆展示牌,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一所农村小学能培养出这么多的省市骨干,佩服。2018年《教师报》记者丁洪刚就乡村骨干教师培养专题釆访了我,报道中称我为"扣门校长",这个"扣门校长″两件事舍得花钱,一是安全,二是教师培养。事实果真如此,记得我校一名省级学科带头人一年中外出讲学、授课,单旅差费就花了两万多元。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部分教师不仅教学中是把好手,日常管理也是高手,我就向县局推荐,十六年中从甘溪小学走出的校长(股长)、副校长(园长)有10人,且大多都成为骨干校长,难怪第三轮学校"316"督导评估总结会上,孙组长说:甘溪小学是培养校长的摇篮。可以说,甘溪小学的教师个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有方,深受学生家长和当地群众的敬佩和爱戴。
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这点我时刻放在心上。学校一班人从抓教学常规入手,督促教师严把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评等各环节,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效率上做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课堂效率,很多教师大胆开展教改实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教给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拿师训教研中心一名教研员的话说,我走了好多学校,甘溪小学教师不仅爱学,而且爱钻,都在为成为骨干教师而努力。记得2014至2018年县局实施统考前6名学校奖励政策,甘溪小学就拿过3次共计10万元奖励。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从甘小走出考入大学的学生达212人,有的还在读研读博。
回想在甘小的十六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十六年,十六年来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呕心沥血,踏实工作,带领一班有事业心、责任心的同事把一所校舍破烂不堪、师资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平平的学校建设成了校园整洁、设施完备、师资过硬、质量上乘、群众满意的农村小学。我感谢组织,让我在甘小工作十六年,直到近58岁才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我感谢甘溪,是勤劳善良的甘溪人民养育了我,给了我干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我感谢甘小,让我知道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懂得了什么是奋斗;我感谢同事,是他们包容了我的过错,与我一道同甘共苦、奋勇向前。
时下,甘溪小学在年轻有为、治校有方的谢校长一班人带领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所办学条件优、师资队伍强、内部管理细、教育质量高、办学特色明的陕南名校会在甘溪小学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
向维录,陕西旬阳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1983年7月安康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语文教研员、初中教导主任、九年制学校校长、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先后被表彰为安康市优秀教师、旬阳县劳动模范、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