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孙扬小说《黑山虹》读后感 文/赵攀强
作者:赵攀强   2024-08-12   浏览:3146

孙扬老师给我寄来《黑山虹》,读完心情非常激动,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书,厚重,深刻,接地气,内涵丰富,对我有触动,有教育,有启迪,常常陷入书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之中。

由于我主要写散文,不擅长写小说,所以对《黑山虹》无法作出准确的评论,只能谈谈读后感。

黑山虹.jpg

《黑山虹》是一部接地气的乡土文学著作,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陕南农村生活的缩影。黑山就是旬阳市委大院后坡那座最高的山,解放旬阳的黑山战役就发生在那里。我在市委大院上班的那二十余年里,无数次上过黑山。后来在脱贫攻坚的那些年,人大办又包抓的是黑山区域的城关镇双垭村,我经常要到村上去,访贫问苦,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黑山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态人文,民俗风情,生产经营状况的详细了解。在阅读《黑山虹》时,感到十分亲切,书中的地名、土地、山水、村庄、院落,都是那样地熟悉,比如:庙沟垴、孙家梁、刘家坪、火神庙、薛家湾、水泉沟、李家沟、周家垭等地方,我都去过,对那些地方的地貌特征了如指掌。书中的那些人物和事件,虽然发生在解放前,但是通过阅读,好像在面对面聆听作者讲述那个时代发生在家乡的故事一样,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这种阅读状态,是自然的,轻松的,愉悦的。《黑山虹》不仅仅是那个时代黑山地区社会历史的记忆,还是那个时代陕南农村生活的缩影,更是那时广大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之间矛盾冲头的真实记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黑山虹》以描写当时家乡黑山地区群众发展蚕桑,创办丝织社为主线,揭露出地主阶级残忍和剥削的本性,讴歌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和朴实无华的高尚品质。在我们陕南,蚕桑是群众耐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之一,我在1987年从安康农校毕业参加工作后的那些年,蚕桑是当时旬阳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烟桑畜矿姜”五大主导产业之一,那时旬阳共有桑园十万多亩,每年蚕茧饲养量达十万多张,是仅次于石泉县的安康第二蚕桑大县。那时,段家河乡也是蚕桑主产区,想必黑山上遍野桑树,户户养蚕。时光追溯到作者描写的那个时代,群众想走出贫困,首选兴桑养蚕,积极组建丝织社,然而那时土地是地主的,老百姓沦为佃农,受制于人,双方斗争的炙热化程度可想而知,这些都在《黑山虹》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来真实可信,十分感人。时光再追溯到古代,陕南是“丝绸之路”的原料基地,无数蚕丝穿越秦岭,走向西安,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西亚,最后到达罗马。所以说,作者选择蚕桑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既符合历史背景,又连接社会现实,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这样的选题,这样的表现手法,值得好好学习。

《黑山虹》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读完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令人久久回味,书中的那些人物,比如:山腊梅、申治平、孙贤良、孙明义、强仁愿、柳化谋、柳三安、柳晓云、水彩莲等等,像过电影那样,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并且深深记住了她们。过去我读过的某些小说,过后再也想不起书中写了些啥?有哪些人物?有时竟然连主人公都想不起来。但是读完《黑山虹》,心中打上了深深络印。书中的女主人公山腊梅,作者通过多处细节描写,使她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站在眼前。山腊梅的哥哥身亡,父亲不久去世,二大想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腊梅。她谢绝了二大的想法,斩钉截铁地说,二大,你的好心,我和妈都领了,我给我爹披麻戴孝,顶碗送行。二大说这按风俗,不妥呀!腊梅说:二大,妥不妥都是人定的,人传的,我就是我爹的儿子。柳化谋以山腊梅家没有劳力为由,想要收回走出去的土地。不料腊梅却说,柳叔,我不是劳力吗?柳化谋讥讽说,山高氏,看来你家现在是腊梅当家啰!腊梅长辫子朝肩后一甩,言辞果敢决断,妈妈年龄大了,当然就落在女儿肩上。还有腊梅结婚前,不要彩礼的那一段描写,更是把山腊梅刚强、倔强、果断、泼辣、不畏世俗,思想解放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黑山虹2.jpg

《黑山虹》语言风格口语化,多处使用方言,俗语,对话,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感,画面感都很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受众面。比如:壳郎子,礓嚓,挑明叫响,硬瓷,戳是弄非,表叔走了走了,咋又折回来?可不要把人家闪了,冒诈,贼心,碟实货,塄坎,囫囵吞枣的别了几筷子饭菜,拧身回到屋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地方土话,人人都说,天天在说,放到作品里,则是对生活的还原和真实的记录,丝毫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原汁原味,这才是原生态的语言,犹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让人沉浸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陶醉而留恋。

孙扬老师是段家河人,我是吕河镇人,过去段家河与吕河都属于吕河区管辖,是真正的老乡。由于他离开家乡较早,加之年龄上的悬殊,以前我们并不认识。后来德智主任对我说,旬阳还有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叫孙扬,段家河人。再后来,我们互加了微信,互留了电话,联系多了。孙老师很关心家乡的人和事,经常给我的文章点赞和留言,多是鼓励和栽培的话语,使人感到很温暖。他曾经三次寄书给我,第一次寄来他过去出版的几部作品集;第二次寄来的是《兴安踪影》;第三次寄来的事《黑山虹》。后两部作品,都是他近些年来写作完成的,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还是这样勤奋努力,笔耕不辍,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桑梓情怀,比如《兴安踪影》,是写安康的人和事,还有《黑山虹》,是写家乡段家河镇黑山地区的人和事,这些作品饱蘸笔墨,描写家乡,歌唱家乡,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乡音乡情,这样的赤子情怀,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祝孙扬老师身体健康,文学艺术之树常青!

作者简介:

赵攀强,陕西省旬阳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海外文摘》《散文选刊》《陕西日报》《延河》《安康日报》等全国各类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篇百余万字。曾出版《旬河浪花》《汉水情思》《秦巴放歌》《太极城絮语》《留住乡愁》《母亲的升子》等六部作品集。散文《在那大山深处》《又闻水笑声》《母亲的升子》《母亲的茶饭》《兰草花儿开》《油桐花开》《家乡的嫩玉米》《不语的表叔》《乌手指的小姑娘》《绿水环绕旬阳城》等先后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辅教材和考试卷。散文集《留住乡愁》荣获“首届丝路散文奖”。

本期编辑:刘萧姣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