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长篇小说《变迁》连载之第二章“彷徨”(一) 文/任登庚
author:任登庚   2024-10-26   click:1067

(一)

爷爷去世后,奶奶引着一儿一孙实在是过不下去了。父亲只好把户口迁往了洵湾乡(新中国建立以后,原洵湾乡一保改成了洵湾乡)的“新庄子”,顶起我爷爷的职责,担负起抚养我大哥和二爸的责任。父亲离了“老庄子”后,摆下的一摊责任自然就由我母亲来承担。父亲虽然人没有住“老庄子”,但却是一心挂两头,经常往来照顾;再者他的医术相当好,农村的医疗条件又差,免不了要被东家接,西家请地去给人家看病。这样的两宗事“挤”到他一个人身上,就不时地耽误一些在生产队做活的时间。当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这样做刚好给造反派们找下了整他的材料,他们说我父亲照顾老庄子是为了逃避劳动,给别人看病是反动的学术权威,在找不到地主和富农们做坏事的借口时,就把他拉去批斗,进行人体摧残。父亲当时好为难:一边是病人家属的苦苦哀求,一边是造反派们的恶意阻拦,他在夹缝中艰难地度过了许多年。直到我二爸勉强能主事的时候,造反派们看到奶奶家也能过得下去了,便借口说我父亲长期和红色政权对着干,属于“死不改悔”的顽固分子,便把他撵回了老家。这下好,我们一家人又团聚了!

父亲回老家主事,家里的日子虽然显得宽裕了一些,但我二哥和三哥对他却不是多么的言听计从。因为他在供养二爸时就没顾上两位哥哥,使他们没有读到书,在未成人时就过早地担负起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父亲也知道我二哥和三哥不听话的原因,但也无法,就把自认为欠两位大的的情分补在我这个小的的身上,尽全力地供养我上学。这样,我有父亲和两位哥哥的疼爱,就在我们洵湾区上办的高中学校里一直读到毕业。

我们毕业那年,适值恢复高考,国家也开始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同学们都从此看到了希望。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兴致勃勃,积极参加高考,但都因为底子太差,全校的应考生一齐名落孙山。

高考.jpg

我初出学校,满怀兴致地动用所有的关系,谋了一阵职业,但严酷的现实向我作了铁的结论:农村户口的人要求得职业如同水中捞月!无奈之下,只好灰心丧气地回到了冷水公社田家坪大队第一生产队,把步子踏向了社会。

和我一同从学校回到队上的还有王龙显、田自久、田琴琴三人。在我们四人当中,就数田琴琴的条件最好,她的父亲田德爵在县上粮食局当领导,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没钱用。其次要算王龙显,他的母亲早丧,现在只有父子两人过日子,负担比较轻。另外,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们无法可比:他的父亲王先臣现在当着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从学校还没回到队上,王先臣就已经通过公社的关系给他安排好了,叫他去铁路上看火车洞子,这在当时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职业呀!他的优越,令常人不敢想象,更是我和田自久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还有就是田自久,他的父亲田德英在我们读高中时就已经辞世,哥哥田自新老早就分了家,现在家里只有他们母子两人过日子。好在他哥哥对他好,分家和没有分开一样,经常照顾他,使他不至于受罪。但是他的“前途”境况和我差不多,既无靠山给安排职业,也无伸手要钱的路子,我们俩只好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谋求生活。

那时,基层政权的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是当时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结构,就是公社、大队、生产队)。生产队是几十户人家统一土地,统一劳动,统一靠劳动日挣来的工分分粮分钱,任何人不能随便外出。私自在外做生意主要是政策方面不允许,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打击。另外,周围环境也没有做生意人的容身之地,乡亲们认为做这些事的人是小贩子,他们说生意人不成器,都看不起。更要命的是生产队所用的惩罚措施,如果没有经过允许在队上误一天工,就惩去一天的工分,使你分不到钱粮,没饭吃。当时城镇户口买粮凭粮本和粮票,农村的粮食不准随便交易,农民手上就是拿着钱也无处去买粮,这样的情况确实令人无法。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和田自久只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安心地参加劳动,不甘心地当农民了!

条件如此,时局如此,命运如此!没想到,正是由于我们这几个普通年轻人的回归,后来在田家院子演出了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一起回来的四个高中生也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各自的曲折经历犹如“打竹板,翻上下”之势,几个人的归宿与初出社会时竟是大相捷径。这些事要说起来,简直是痛彻心扉,不堪回首。当然,这是我后来才能提到的事……

【选自长篇小说《变迁》第二章】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1-2306301A35YJ.jpg

任登庚,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共产党员,出生于1960年11月,家住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人文学会会员,旬阳市老促学会会员,在四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休。
  1978年高中毕业后,历任代理教师、大队会计、信用社信贷员。1984年任副乡长,从此在乡镇历任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期间参加党校在职函授学习两年,离职在党校学习一年,在职参加《清明》《希望》小说函授学习两年。回县级单位工作后,历任正科级纪检组长、副局长、四级调研员。平时爱好文学,公开出版三部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变迁》。

责任编辑:肖海娟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