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瞭望网!

今日瞭望网
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  文/王庭德
author:王庭德   2025-02-26   click:4826

在秦巴大地的安康,年味是一场浓郁而又独特的盛宴,它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展开,每一笔都饱含着深情,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故事。

安康的年味,是从腊月初八那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开始的。清晨,厨房里就弥漫着腊八粥的香甜气息。各种食材在锅里翻滚着,大米、红豆、绿豆、薏仁、红枣、桂圆等汇聚一堂,如同一个小小的五彩世界。这不仅仅是一碗粥,它是农耕文化对丰收的感恩与纪念。在过去,腊月初八意味着年关将近,人们开始盘点一年的收成,而这一碗饱含多种食材的腊八粥,便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最好回应。如今,虽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这碗腊八粥依旧年年出现在安康家庭的餐桌上,传承着那份质朴的感恩之情。

随着腊月的推进,杀年猪成了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头肥猪被宰杀后,主人家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共享猪肉。这时候,猪肉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一部分用来腌制腊肉、香肠。在安康的山村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会挂起一串串红亮的香肠和色泽深沉的腊肉。腌制腊肉的过程充满了讲究,盐巴要均匀地涂抹在猪肉上,然后放入特制的容器中密封保存。这些腊肉和香肠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它们承载着一家人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的慰藉,也预示着来年的富足。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神的日子。在安康的一些老房子里,人们会在灶台附近摆上糖果、水果等供品。传说灶王爷要在这一天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行为,而糖果则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之后嘴甜,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虽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安康人民对家庭平安、和睦的美好祈愿。小孩子们在这一天总是特别兴奋,眼巴巴地望着那些供品,大人偶尔会允许他们吃一颗糖,那甜蜜的滋味仿佛也融入了年味的记忆之中。

除夕之夜,是年味的高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的菜肴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圆。在安康的农村,年夜饭往往是在堂屋里吃,屋子里灯火通明,墙上贴着崭新的春联。春联的内容大多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长辈们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小孩子们拿着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屋子里跑来跑去,整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去拜年。在安康的城镇和乡村,拜年的方式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邻里之间相互问候,祝福新年。在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的传统表演。那灵动的巨龙在街巷中穿梭,龙身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狮子则时而威风凛凛地跳跃,时而憨态可掬地嬉戏。观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欢呼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为新年的氛围增添了热烈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康的年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城市里,一些传统的习俗逐渐简化,但新的年味元素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春节期间的各种文化展览、灯光秀等。在安康的广场上,春节期间会举办民俗文化展,展示那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年轻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传统的年味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同时,互联网也给安康的年味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人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年夜饭、拜年场景等。远方的游子虽然不能亲自回到家乡,但通过视频通话也能感受到家乡浓浓的年味。一些在外地的安康人还会组织线上的春节联欢活动,大家通过网络共同庆祝新年。

然而,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关于年味的反思。有些传统习俗因为缺乏年轻人的传承而面临失传的危险。比如一些古老的祭祀仪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少的人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习俗的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们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下去。

安康的年味还与非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汉调二黄是安康地区特有的戏曲剧种,它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期间,一些社区和乡村会组织汉调二黄的表演。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古老的曲调。那婉转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着众多观众。对于安康人来说,汉调二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安康的历史文化记忆,通过春节期间的表演,让这种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又如紫阳民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在春节期间焕发出新的活力。一些年轻人会将紫阳民歌进行创新改编,加入现代的音乐元素,在春节的文艺汇演中演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保留了紫阳民歌的韵味,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安康的年味是多元而丰富的,它是传统习俗的延续,是家乡特色的彰显,是在时代变迁中对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安康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坚守在家乡的亲人,都在这一份独特的年味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脉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安康的年味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者简介:

王.jpg

王庭德,男,1981年出生,旬阳市人,安康市图书馆馆员。旬阳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安康市自强不息好青年,第四届安康市道德模范,安康市电化教育馆“互联网+德育”宣讲员,陕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陕西好人,省作协会员、省残疾人优秀作家。他家境贫寒,幼时的一场高烧,使之成为肌无力侏儒患者。尽管走路都很艰难,但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铸就了与厄运抗争的不屈灵魂。为了学习,他曾趴在教室外窗台下偷听老师讲课;为了买纸笔,他曾拖着病躯到荒坡上挖药材;为了采访和写作,他曾一寸一寸地在乡间公路上艰难爬行……王庭德先后在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发表稿件2100多篇300多万字,数十次被汉滨、旬阳等宣传部门授予“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他的自传体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深受读者欢迎,现已累计15次印刷发行并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2020年,首部诗集《心灵的灯盏》获得出版。迄今已受邀请走进西交大附中、西安高新区、安康市人大和政府等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做励志讲座370多场;他的自强事迹多次入选中小学生期末考题,长期被中省市主流媒体报道,被观众誉为“励志哥”。

本期编辑:陈羽

责任编辑:肖海娟

投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视频、音频等资料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版权所有 © 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0076号

人物专访问,发稿宣传:19891525369